Oscar Marchettia,*, Catherine Cordonnierb, Thierry Calandra
Infectious Diseases Servic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 Vaudois and University of Lausanne,Rue du Bugnon 46, CH-1011 Lausanne, Switzerland bHematology Service, Hoˆpital Henri Mondor, Cre´teil, France
摘要
侵襲性真菌感染是長期存在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白血病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對于廣譜抗生素治療后仍然持續發熱的患者,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已經成為標準治療策略。數十年來,兩性霉素B去氧膽酸始終是經驗性抗真菌治療的唯一選擇。近年來,一些新型抗真菌藥物問世。
應根據療效和安全性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在首屆歐洲白血病感染會議(ECIL-1)中,專家組在對歐洲臨床實踐以及循證為基礎的文獻綜述進行分析審閱后,制定了伴持續發熱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癌癥患者的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建議。許多抗真菌治療方案現已被推薦用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癌癥患者的經驗性治療。但是,持續發熱對于初始治療而言缺乏特異性。因此,有必要利用新的臨床參數、實驗室指標和影像學技術對侵襲性真菌感染進行早期診斷,進而制定經驗性和搶先治療策略。
1. 前言
急性白血 病和異基因干細胞移植(HSCT)受者由于長期存在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或者為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而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因而是發生侵襲性真菌感染(IFI)的高危人群。1,2 基于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研究,對于廣譜抗生素治療后仍然持續發熱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已經成為標準治療策略。3 在此類患者中進行早期抗真菌治療的原因在于:臨床隱性IFI(主要由念珠菌或曲霉菌屬導致)是尸檢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且持續發熱是IFI唯一的早期表現。
數十年來,兩性霉素B去氧膽酸一直是經驗性抗真菌治療的唯一選擇。近年來,一些新型抗真菌藥物問世。應根據療效和安全性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本文旨在針對中性粒細胞減少伴持續發熱的癌癥患者,分析歐洲臨床實踐,依據系統性文獻綜述,制定以循證為基礎的經驗性抗真菌治療指南。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02751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