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三種適合秋季養生的中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王瑩
一年四季,共二十四個節氣,其中秋季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大致分布在農歷的七、八、九月等三個月。此時,“秋燥”的特點非常明顯,很多人容易出現上火的癥狀,如眼睛、鼻子干澀,口舌生瘡,大便燥結,小便黃赤等,這都與“陰失所養”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認為,“燥為秋季之主氣”,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故此時肺最易受傷。肺失津潤,則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干咳少痰、氣急鼻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癥狀。因此,秋季養生的重點應是“養陰潤肺”。飲食上可適當食用具有潤肺清燥、養陰生津功效的食物。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很多中藥既是食物同時也是藥物,下面,藥師帶大家認識三種適合秋季養生的中藥。
一、百合
百合來源于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細葉百合的干燥肉質鱗葉。味甘,性寒,歸心、肺經,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陰虛燥咳,勞嗽咳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對秋冬季節氣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百合中含有多糖類、磷脂類、皂苷類、秋水仙堿等生物活性物質,具有很好的止咳、祛痰、平喘、鎮靜、抗過敏、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可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神經衰弱等。
【食用方法】以百合銀耳蓮子羹為例,準備適量銀耳15g、蓮子15g、鮮百合20g,洗凈后放入水中浸泡,先將銀耳、蓮子置入鍋中,加清水煮約30分鐘,再將百合入鍋,繼續煮10~15分鐘,加蜂蜜調味即可。具有養肺潤燥、清心寧神的功效。
【注意事項】百合性寒,風寒感冒、脾胃虛弱者慎用;不宜大劑量食用。
二、麥冬
麥冬來源于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性微寒,味甘、微苦,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癥。麥冬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在《神農本草經》中,“上品”屬“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之藥,故“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推薦選用上品藥物。由此可見,從《神農本草經》起,麥冬即為養生的可選藥物之一。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麥冬的主要化學成分是多糖、黃酮類、氨基酸等,主要藥理作用包括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免疫調節、抗炎、抗腫瘤、抗氧化、抗過敏、止咳平喘等。
【食用方法】①代茶飲:取麥冬10g,加適量水煎煮后代茶飲用,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②麥冬粥:準備麥冬15g、枸杞15g、粳米50g、冰糖適量,共煮成粥,早晚食用,可潤肺止咳,適用于肺燥、干咳無痰等。
【注意事項】①麥冬性微寒,不宜大量食用。②麥冬為補陰藥,而補陰藥多滋膩,會妨礙消化,因此脾胃虛弱、濕濁中阻、腹脹腹瀉、大便稀薄者不宜食用。
三、山藥
山藥營養豐富,素有“平價人參”的美稱。山藥來源于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臨床上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等癥。山藥可補肺脾腎之陰,秋季天氣干燥易傷陰,此時進補山藥最為合適。山藥以其根莖入藥,而山藥葉腋間所生的腎形或卵圓形的珠芽即山藥豆,亦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零余子即山藥豆,煮熟去皮食之,亦能補益脾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藥有助消化、調節血脂、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食用方法】①代茶飲:取干山藥12~18g,加水煎煮后代茶飲用,可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②山藥粥:取生山藥適量,洗凈、去毛須,切成小段備用,加粳米煮粥后食用,可以補脾養胃,補腎養陰。
【注意事項】①對山藥過敏的人不宜食用。山藥中含有皂角素和山藥堿,少數人服用后會有反酸、腹瀉等過敏癥狀,一旦出現過敏癥狀應立即停用,并及時就醫。②山藥中含有豐富的淀粉,消化不良、便秘者不宜食用。③濕熱體質、容易上火的人不宜過多食用。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509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