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講堂
字號 16

解暑熱,去暑濕:順時、順勢的正確養(yǎng)生方式

2023年08月20日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張艷菊

“暑”一詞源于古代漢語,《說文解字》中有:“暑,熱也。”暑期是很多人喜歡的季節(jié):對于孩子來講,最盼望的,是可以嬉水的暑假;對于大人來說,最可喜的,是辛勤勞作后的那一口冰鎮(zhèn)西瓜。暑雖炎熱,人們卻能用自己的方式,給它涂抹上一絲清涼。

“暑”也是一個中醫(yī)名詞,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說文解字》中寫道:“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這就告訴我們,暑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傾向,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中醫(yī)主張人體應該順應自然,而暑的不同組合也影響著中醫(yī)對相關疾病的認識。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兩個與“暑”相關且極易混淆的疾病概念——“暑熱”和“暑濕”。

實際上,如果你對“烘”和“蒸”有著基本認知,就不難理解這兩者代表的生理狀態(tài)了。

暑熱就類似于“烘”的狀態(tài)。在以前沒有空調(diào)的日子里,夏天最難以忍受的就是“熱”,長期在這個環(huán)境下,會出現(xiàn)煩躁、口渴、多汗、頭昏、頭痛(嚴重者則會失水、嘔吐、昏迷)等癥狀,這就是“暑熱”。夏季偶發(fā)兒童被長時間滯留車內(nèi)而導致死亡的情況,就屬于暑熱的典型案例。現(xiàn)在雖然有了空調(diào),但有些人還是不得不長期在烈日下勞作,比如交警、工人、快遞員等,是暑熱的高發(fā)人群。

暑季除了熱,還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濕”,類似于“蒸”的狀態(tài)。從天行時令上,節(jié)氣過了夏至,進入“三伏天”后,就開始了自然狀態(tài)下的“暑濕”階段。舉個例子:從疾病角度來講,在空調(diào)房里待著固然涼爽,但時間久了就可能汗出不暢,或過度食用冷飲、冰鎮(zhèn)水果之后出現(xiàn)頭重、昏蒙、惡心、腹部脹滿等癥狀,就是“濕”邪侵犯了身體。相較暑熱,暑濕更強調(diào)黏膩不爽之感;但從對人體的損害角度來講,暑熱比暑濕危險得多——這就是兩者的區(qū)別。

除了病因和癥狀不同外,暑熱和暑濕的用藥也是有區(qū)別的。暑熱側重于熱,需要在祛暑的同時兼顧清熱解毒,可以選擇經(jīng)方銀翹散、清暑益氣湯類方劑;暑濕側重于濕,可以選擇藿香正氣散。

比起治療疾病,我們更應該防患于未然。既然酷熱炎炎和暑濕連連避無可避,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醫(yī)藥向來講究藥食同源,那我們可以選擇什么樣的食物來讓自己的身體更好地適應自然呢?

一、解暑熱的美食

先來說說可以為我們解暑退熱的美食吧!

1.西瓜

要說夏季解熱水果第一名,非西瓜莫屬。西瓜是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水瓜、寒瓜、夏瓜,堪稱“瓜中之王”。因為這種水果是在漢代從西域引進的,故名“西瓜”,并沿用至今。西瓜之所以能在夏季水果中獨占鰲頭,是因為其水分可占瓜體的90%以上,不含脂肪和膽固醇,且?guī)缀鹾腥梭w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素,包括豐富的維生素、葡萄糖、蔗糖、果糖、蘋果酸、谷氨酸、精氨酸、鈣、磷、鐵、粗纖維等。西瓜擅長清熱解暑、利小便,特別適用于高熱口渴、暑熱多汗、心煩氣躁之時。現(xiàn)代研究表明,西瓜對高血壓、腎炎尿少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實際上,不僅西瓜的果瓤深得大眾喜愛,其瓜皮也是寶貝,可作藥用。有一味中藥名為“西瓜翠衣”,就是將西瓜表皮含有蠟質的青皮層剝下之后曬干而得。“西瓜翠衣”性味甘涼,煎飲代茶,可治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及秋冬因氣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煩咳不止等疾病。

2.冬瓜

冬瓜是夏秋季餐桌上常見的蔬菜,可以煲湯,也可以煮涮,深受人們的喜愛。冬瓜性寒,夏季食用之,消暑解熱可謂一絕。中醫(yī)認為,冬瓜皮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一直以來被作為藥用。現(xiàn)代醫(yī)學也印證了這一點:冬瓜含維生素C比較豐富,且鉀含量高,鈉鹽含量低,適合需低鈉飲食的高血壓、腎臟病、浮腫病等患者。

3.綠豆

說起綠豆,很多人自然心領神會:一想起冰涼軟糯的綠豆沙,沁人心脾的綠豆湯,清涼之氣就會撲面而來。在以前沒有冰淇淋的年代,綠豆是夏季百姓家不可或缺的解暑降溫佳品,被譽為“濟世之良谷”。綠豆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中醫(yī)認為綠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經(jīng),可以清熱解毒、利尿消暑。夏季天氣炎熱,身體大量出汗,容易引發(fā)水電解質紊亂。現(xiàn)代研究認為,綠豆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鈣、磷、鐵等無機鹽,且脂肪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非常適合用來改善暑熱煩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癥狀。

二、去暑濕的美食

說完暑熱,再說暑濕。在“三伏天”,我們經(jīng)常感覺沒有胃口、食欲不佳,這就是暑濕時節(jié)的常見反應。中醫(yī)認為,脾喜燥惡濕,主運化,因此暑濕環(huán)境不利于脾的工作。如果人們消化不了飲料和食物,也會發(fā)生身體倦怠、頭昏惡心的內(nèi)濕癥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通過飲食化解呢?

中醫(yī)理論認為,暑濕時節(jié)脾氣不舒,無法滿足消化吸收的要求,容易造成食欲不振。甘味補脾,辛酸化甘,因此此時可以食用一些帶有辛酸之味的美食來補益脾的功能。四川人喜歡吃酸辣粉、椒麻火鍋,就是這個道理——他們利用“辛酸化甘”的藥理補益脾氣,運化水濕,使身體更加舒暢,這一飲食習慣在濕熱為主的巴蜀之地廣為人知,尤為適用。在北方,即便暑濕當?shù)乐皇恰叭臁钡膸资欤部梢越梃b此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祛濕美味。

1.楊梅

李時珍曰:其(楊梅)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楊梅是夏季水果,一提楊梅,想必很多人都會“垂涎欲滴”——因為楊梅味酸。但正是因為它有酸味,可以行收斂之功,適用于暑濕季節(jié)多汗后傷津耗氣的狀態(tài),可收斂人的精氣神。民間流傳著一種吃法:用鹽漬酸梅,可消食利氣,使人倍感舒適。這是利用了中醫(yī)的“酸咸化辛”理論:酸本身可消食,辛可通暢肺氣,令氣機升發(fā),因此使人感覺通順。

2.生姜

姜味辛辣,性溫,辛可宣通肺氣且瀉脾祛濕,特別適合暑濕季節(jié);溫可暖胃,糾正因夏季貪涼造成的脾胃不適。相信大家都聽過“冬吃蘿卜夏吃姜”這一民間說法,這句養(yǎng)生俗語是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對中醫(yī)理論的實際應用。暑季做菜、調(diào)羹時,不妨放上幾片姜,相信會讓美味與健康同步升華。

3.薏米

薏米也叫薏苡仁,現(xiàn)代研究認為,它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其實,早在幾千年前,薏米就作為中藥及日常食物出現(xiàn)在中國人的食譜中了。薏米性涼,味甘、淡,本身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功效,非常適合暑濕季節(jié)食用。如果搭配山藥、扁豆、紅豆等其他食材,又可增添養(yǎng)胃、化濕及補血等功效。說到這里,注重健康品質的你是不是已經(jīng)有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下廚沖動了?

最后總結一下:養(yǎng)生需要順時、順勢,了解天時與食物的特點,始于自然屬性,回歸生命本質——這樣養(yǎng)生,才能使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北三環(huán)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wǎng)站瀏覽46500012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wǎng)站所有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