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知識
字號 16

聊聊中藥止痛那些事兒

2022年08月02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古欣 趙建蘋 鄭正

您是否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頸肩腰腿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以及癌癥疼痛呢?在現代醫學理論中,這些疾病有一個統一的稱號——慢性疼痛,指某種疼痛持續或間歇性地持續3個月以上而沒有好轉的情況。更有甚者,有些疼痛在相關疾病治愈后,仍會如幽靈般存在,致使患者產生顯著的情緒情感異常(焦慮、憤怒、沮喪或抑郁情緒)或功能障礙(日常活動受到影響,社會活動參與度降低)。

中醫對疼痛的認識由來已久,《素問·舉痛論》中根據疼痛的部位、特點,將痛證分為14類,可謂痛證分類的開端。“方從法出,法隨證立”,中醫臨床實踐顯示,通過八綱辨證、臟腑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多種方法,先確定疼痛的屬性、部位、病理,再針對性地使用疏肝理氣、活血祛瘀、祛風除濕、散寒通絡和緩急止痛等治則,不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還可有效規避成癮的風險。今天,筆者就帶大家簡單地了解一下常用的止痛中藥。

一、柴胡:疏肝理氣情志暢

痛證的病因病機多樣而復雜,而內傷七情就是其中之一。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中明確指出:“郁火邪氣,充塞乎三焦,使氣血失其常候,臟腑不能傳導……若夫為脅痛,為心腹痛,為周身刺痛,甚則為翻胃,為膈噎等證。”五臟之中,肝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郁病初起以氣滯為主,情志不遂致使肝氣郁結或氣郁化火失于條達,除可引起脅痛、脘痛外,還可引起心痛、胸痛、腹痛、腰痛、眉目痛甚至周身無處不痛。

柴胡歸肝、膽、肺經,以疏肝解郁見長,為中醫治療情志類疾病的常用藥。其性微寒,既可清肝之熱,又不損脾胃之陽;氣香質輕,具有清輕升發疏泄之性,條達肝氣而解郁。味苦、辛,苦味入心,能清心火、泄腸腹中熱,使三焦暢通,治療中焦實熱上擾,心火亢盛而見的心煩等癥;辛味發散,能行氣、行血,使氣血通暢,諸郁自除。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抗抑郁作用可能與增高海馬pMAP-2蛋白和mRNA表達水平、調控免疫與抗氧化作用及內分泌作用機制有關。臨床治療上,多以柴胡疏肝散加減、丹梔逍遙散加減、逍遙散加減為主。

二、鼠婦蟲:活血祛瘀癥瘕亡

腫瘤多起于氣機郁滯,氣滯則津液、血液運行不暢,瘀血積聚日久則發為腫塊而成癌毒。特別是中晚期惡性腫瘤會隨著病情的發展對周圍組織、神經、骨骼和器官產生破壞或壓迫,臨床常伴有疼痛。基于中醫藥理論中“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基本治則,活血化瘀是治療癌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鼠婦蟲為甲殼綱等足目卷甲蟲科動物卷甲蟲或潮蟲科動物鼠婦的全體,又名鼠姑、潮蟲、濕生蟲等。味酸、咸,性溫、微涼。具有利水、通經、化瘀、解毒、止痛等功效,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新修本草》等著作中均有記載,常用于瘀血阻滯、胸腹刺痛、閉經、痛經、干血癆等癥。

近幾年,關于鼠婦治療癌癥疼痛以及術后疼痛等方面的報道層見迭出,曾有用60g鼠婦干品水煎服用治療肝癌劇痛的病例。綜合其藥理作用,主要以抗炎鎮痛、抗腫瘤、抗菌、抗凝血、促纖溶、抗微生物為主,對于人體肺腺癌、乳腺癌、喉癌細胞的生長均具有抑制作用。不僅如此,針對腫瘤對組織器官的物理性壓迫和痛覺神經化學性刺激,有醫家用鼠婦、制南星、丹參、元胡等中藥制成外用貼劑,通過溶解和破壞腫瘤組織周圍及瘤內的纖維蛋白原的凝聚,達到迅速而有效的止痛效果。無論內服還是外用,鼠婦以其鎮痛持久性長、療效確切且無成癮性等特點,一躍成為當今最具潛力的抗癌新藥之一。

三、姜黃:祛風除濕痹痛康

姜黃作為咖喱的主料,常出現在印度、泰國等南亞、東南亞食客們的餐桌上。在給味蕾帶來辛辣刺激的同時,姜黃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其所富含的姜黃素是一種天然的酚類抗氧化劑,具有廣泛的臨床藥理學性質,如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鎮痛、降脂等。根據《中國藥典》(2020版)的記載,姜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可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風濕肩臂疼痛、跌撲腫痛等。

從古至今,醫家們對于風濕病有著不同的認知:祖國醫學將風濕病稱為痹癥,臨床常見的風濕性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以及滑膜炎等)均屬于痹癥的范疇。《素問·痹論》就明確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認為肢體、關節的疼痛、麻木是因人體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經脈氣血不通或失調所致。而現代醫學認為,風濕性疾病的病理基礎是炎癥反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醫生常采用抗炎、鎮痛的藥物來改善病情。

不過,無論認知如何,姜黃在鎮痛方面的療效(鎮痛機制包括對氧化應激損傷的減輕作用、對炎性細胞因子以及神經膠質細胞的抑制作用等)都是確切的。即使在今天的生物制劑時代,姜黃仍是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或緩解疼痛、腫脹、晨僵等癥狀的首要選擇。

四、吳茱萸:散寒通絡實用廣

吳茱萸始見于《神農本草經》,是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因味道又嗆又辣,吳茱萸還有著茶辣、氣辣子的別稱。利用吳茱萸辛溫大熱之性,歷代醫家先后創制出了吳茱萸湯、溫經湯、吳茱萸丸等經典名方,用于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研究表明,吳茱萸所含的生物堿類和揮發油類成分是其鎮痛作用的物質基礎。此外,吳茱萸還具有抗腫瘤、降血壓、強心、抗潰瘍、抗炎等多種藥理學活性。隨著眾醫家用藥經驗的積累,對吳茱萸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目前,吳茱萸已不再局限于治療厥陰頭痛,對于痰飲頭痛、久病頭痛的療效也十分顯著。

當然,臨床使用時,吳茱萸的安全性問題也須引起重視。如《名醫別錄》云:“吳茱萸大熱,有小毒。”這是醫書上首次明確出現本品有毒的記載。此外,臨床上也曾有因內服未制透的吳茱萸或生品吳茱萸,或因超劑量服用而產生中毒現象者。現代藥理學研究亦證實,吳茱萸可引起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等指標的異常。同時,考慮吳茱萸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用量方面,各位同仁可參考《中國藥典》(2020版)“2~5g(煎湯內服)”的記載,但不宜過分拘泥于藥典,可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辨證后酌情增減。

五、甘草:緩急止痛入百方

緩急,乃緩和痙攣拘急之意。這種治法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云“甘以緩急”。呃逆、哮喘、抽筋等證就是拘急的具體表現,其機理多因某種原因致肌肉、筋脈及某些臟器發生痙攣,疼痛也就接踵而至。聯系前后文可知,采用緩急之法治療氣逆、疼痛之證,由來已久。

而說到緩急之藥,就不可不提甘草,《神農本草經》將其歸為上品,可用于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祛痰止咳等。在《傷寒論》所載113方中,“醫圣”張仲景使用甘草的經方也達70方之多,而且君、臣、佐、使均可應用,可說做到了物盡其用——其中,秉承“急者緩之”這一治療思路創立的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更是廣為流傳,是治療因傷寒汗出傷陰或氣血兩虛失養引起的拘急疼痛之基礎方。

甘草的獨特還在于它調和藥性、解毒的作用,正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言:“甘草,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眾所周知,中藥素有“寒熱溫涼”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功效各有所長,配伍組方時也難免產生不良反應;而甘草在方劑中正起到了調和諸藥的作用——甘草甜素的水解物通過與毒素結合可吸附毒素,有效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從而發揮消除或減輕不良反應的特殊效用,對多種形式的中毒(如藥物中毒、動物毒素中毒、細胞毒素中毒、機體代謝性酸中毒等),均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499476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