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方
字號 16

治療頭痛的經典方:川芎茶調散

2022年06月02日

北京市豐臺區精神病防治院  劉蕊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對普通人來說,茶對藥的影響有些“一言難盡”——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有的時候大,有的時候很小。所以,在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達成了一種共識:服藥不飲茶。但是,有種茶卻不一樣,可以用于治病,對頭痛的治療效果尤其好——它就是本文要介紹的川芎茶調散。

一、組方知輕重

川芎茶調散始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其所著《世醫得效方》中也有相關記載,明代《奇效良方》中也收錄了川芎茶調散,清代《醫學心悟》中也有其加減變化的應用。

川芎茶調散組方包括8味中藥,分別為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如果將清茶算作一味藥的話,計作9味藥亦未嘗不可。

組方中,除了甘草,其他皆為味辛散風之藥,在歸經上也各有不同,比如:羌活歸太陽經,川芎歸少陽、厥陰經,細辛歸少陰經,白芷歸陽明經。

——川芎為君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認為:“川芎為頭痛必用之藥。”川芎辛溫香竄,可以上至巔頂、下行血海,為血中之氣藥,所以用它做君藥。

——荊芥和薄荷為臣藥。先說荊芥:《局方》中談論荊芥時描述為“荊芥去梗”,翻閱相關文獻可知,宋元明時期所用的荊芥大多為荊芥穗,所以方中的荊芥應該是發散之力更強的荊芥穗。再說薄荷:方中薄荷的用量特別大;因為方中其他都是辛溫香燥藥,用辛涼可散風熱的薄荷,可以制方中諸藥的溫燥之性。

——防風可發散頭部風邪,與細辛、白芷、羌活共奏祛風止痛之功,為方中佐藥。

——甘草為使藥,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

二、用茶有講究

根據史書的記載,宋代人特別喜歡飲茶,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體現。比如,宋代醫學著作中記載的茶方就非常多,茶與諸藥相合可以起到共治、引經、調味等作用。所以,川芎茶調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不足為奇了。

川芎茶調散,上面講了“川芎”,下面自然就應該是“茶”了。本方所用之茶為性涼的綠茶,清火之效力雖不如薄荷,但用意相同。平時有喝苦丁茶習慣的朋友可能會問了:苦丁茶也是清火的,好像作用還更勝一籌,那用苦丁茶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關于綠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綠茶性微寒,味甘苦,在處方中配伍辛溫之藥可以起到反佐(用性味或作用相反的藥物來輔助方中的主藥,從而增強藥物的療效)的作用。而苦丁茶性味苦寒,主要用于瀉火解毒——寒性太過,而不適宜用在這個祛風散寒的處方中。

三、頭痛需辨證

頭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任何年齡、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均可能發生:睡不好覺會頭痛,受涼感冒會頭痛,用腦過度會頭痛……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川芎茶調散可以用于頭痛的治療。而且,方中諸藥歸經亦各有不同,似乎可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頭痛——但是,事實當真如此嗎?

顯然不是。《局方》中記載:“丈夫、婦人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疼,及感風氣,悉皆治之。”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川芎茶調散主要用于祛風。

不過,中醫所說的“風”有“內風”和“外風”之分。而從川芎茶調散的組方來看,方中所用之藥多為辛溫之品,作用方向是向上、向外的,主要針對的是“外風”。川芎茶調散主治之證為風邪所傷,頭痛主要由外感引起,所以可能同時還有其他外感癥狀(如惡寒、發熱、鼻塞等)。這和“內風”引起的頭痛——如肝陽上亢的頭痛以及陰血虧虛的頭痛——有明顯的不同,要注意區分。肝陽上亢頭痛患者以頭脹痛為主要表現,或有面紅目赤的癥狀,以及口苦、兩脅脹痛、失眠多夢等;陰血虧虛頭痛患者常有面色無華、唇甲色淡、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等表現。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四、劑型會選擇

川芎茶調的劑型多種多樣,既有傳統散劑的,也有顆粒劑、片劑、口服液等。那么,這些劑型特點相同嗎?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我們簡單地說一說。

散劑為原藥材打粉而成,服用時用綠茶沖泡,溫熱時飲下,可以起到祛風散寒的作用;不過,散劑的缺點也比較明顯——服用口感欠佳。其他劑型都是原藥材經提取制成的,攜帶方便,可隨時取用;但是,它們在功效上略弱于散劑。另外,川芎茶調散也可以做成湯劑,根據頭痛的部位以及患者寒熱情況適當加減變化。

綜上所述,辨清證,用對藥,喝茶也能治頭痛。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993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