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翟巧利
筆者是一名腫瘤科臨床藥師,工作時間常與醫生一起去腫瘤科病房查房。在某次查房中,醫生交代患者要多吃魚蝦肉蛋,補充營養。然而,患者卻表示不敢吃這些“發物”,擔心腫瘤復發。對于患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認識,筆者很好奇,所以就追問了幾句。簡單了解后發現,很多癌癥患者對要不要忌口“發物”都存在著困惑。那么,癌癥患者到底要不要忌口呢?我們先來了解下什么是“發物”。
關于“發物”,民間有個流傳頗廣的說法。傳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便開始逐個清除當年的開國功臣。隨著時間的流逝,屠刀慢慢來到了元帥徐達的頭上。剛巧這時徐達患了“發背”(癰疽生于脊背部位),最忌吃鵝肉,朱元璋卻別有用心地賞賜徐達肥鵝一只。鵝本屬發物,易動火發瘡,徐達明知其惡意,但又不敢違君之命,只好當場吃下。不久,徐達“發背”擴散而亡。雖不知此傳說是真是假,但其對“發物”的影響卻是貨真價實的。不過,“發物”真的有害無益嗎?我們繼續往下看。
所謂“發物”,從字面上來看,“發”包含發作、誘發、復發的意思;一般多為辛熱、海鮮、腥氣之物,具有發熱、發瘡、發毒、動風、引發痼疾等特點。
“發物”一詞最早出現于1406年明代的《普濟方》,成熟于清代,常和飲食忌口聯系在一起,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黃帝內經》。中醫所謂“發物”,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能引起人體陰陽平衡失調,容易誘發舊病,加重新病。西醫學者認為,“發物”為因含有過敏原而會導致過敏性疾病的某些食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有食物都有可能成為“發物”,常由個體差異所決定,并受季節氣候、膳食搭配、加工制作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發物”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根據民間經驗的歸納總結,“發物”大致包括水產中的魚、蝦、螃蟹、海參,肉類的牛羊肉、鴨鵝肉,蔬菜中的韭菜、芹菜、茴香等。
很多患者自從被診斷出患有腫瘤后,飲食上就開始忌口,對于印象中的“發物”更是敬而遠之,擔心因飲食出現問題而影響治療。但是,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這些遭到冷遇的“發物”多富含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恰恰是極佳的食物,尤其是魚蝦肉蛋的營養價值要遠遠高于那些傳說中極有營養卻只有脂肪、嘌呤和調味品的雞湯、魚湯、鴿子湯、排骨湯。癌癥屬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存在營養不足或營養不良現象十分常見。因此,增進食欲、加強營養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十分重要。相關研究顯示,癌癥患者對蛋白質和熱量的需求比正常人高25%~50%,良好的營養不僅能增強免疫力和抗癌能力,還能減少并發癥,延長生存期。
所以,對于癌癥患者來說,飲食原則并非多么復雜——只要不過敏,完全可以放心地吃。同時,少食多餐,注意營養平衡,多吃高蛋白食物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3797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