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李愛君
寧夏中寧有“中國枸杞之鄉”的美譽,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諸藥所生,皆有境界”,道地藥材寧夏枸杞以其特有的栽培、采收、產地加工工藝以及上佳的功效而聞名于世。另一方面,它也見證了這塊土地獨特的地理環境的變遷,以及繁衍于其上的歷史文化的傳承。
地理篇:一方水土,一地特產
中寧縣位于寧夏中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要沖,也是歐亞大通道“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在此集散,被稱為西北的“旱碼頭”。
中寧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能資源豐富,干旱少雨多風,蒸發量大,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9.1℃,宜耐旱作物積累營養成分,尤其適宜枸杞等中藥材的生長。
縣境四面環山,中部為低平盆地,黃河從中部自西向東轉北流過,境內最大支流清水河自中寧縣的泉眼山注入黃河。清水河相對落差較大,干支流大部分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系紅層或石膏地層,導致河水礦化度極高,并且愈到下游,河水愈苦澀,故又稱“苦水河”。歷史上,清水河曾無數次泛濫,是中寧的“災難之河”。然而,正是這無數次的洪水沖刷,也把大自然的精華沖積于此—土壤中蘊含了豐富的礦物質(如硒、鐵、鋅、鍺等)和有機物,黃河泥沙與苦水沖積淤積的泥土交匯,成為枸杞生長的沃土。而中寧盆地四周的勝金關山、駱駝山、黑山、照壁山、雙龍山、泉眼山、轎子山等,又有效地抵御了由西北而來的寒潮、風災、沙塵襲擊,給枸杞的生長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安樂窩”。
歷史篇:一方水土,一地風情
據西夏史記載,當年成吉思汗曾率軍攻打西夏城(今銀川地區),但久攻不下,遂決定將當時因瘟疫而死的人和動物尸體投擲到城內,希望以此讓城內流行瘟疫,不戰而敗。但是,半年過去了,城內卻安然無恙,后來才知道,西夏城內儲存有大量的枸杞子和大黃—老百姓服用枸杞子提高免疫力,喝大黃水解毒除瘟。
明朝時,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被封為慶王,就藩寧夏。不久后,他將寧夏枸杞子進貢到朝廷,枸杞隨即作為一種平和的溫補劑而風靡宮廷。枸杞的根皮地骨皮又是一種金瘡藥,當時戍邊的部隊會常規備存。
隨著需求的增多,枸杞的人工種植規模逐漸擴大,栽培技術逐漸發展。比如,纂修于1501年的《弘治寧夏新志》不僅在“物產”項中記載有枸杞,而且還明確指出“寧夏土貢有紅花、錫、土豹、名馬、枸杞”。又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陜西者良,又以甘州為絕,入藥大抵以河西者為上。”句中所說地區,按照當時的區域劃分,指的就是今中寧部分區域。
清朝時,中寧枸杞的種植已成規模。自清末至民國年間,中寧枸杞前期從北路由黃河水運至包頭,復用駱駝(前期)、火車運至北京(北平)、天津,然后從天津出口。抗戰期間,包頭失守,遂改走南路,主要用大車、駱駝運至西安上火車,然后轉運至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銷售。
生物篇:一方水土,一地名品
道地寧夏枸杞是寧夏人文地理中重要的“天、地、人”代表作品,是寧夏回漢人民勤勞、智慧、勇敢的結晶。過去,枸杞屬寧夏四大貢品之一,并有近500年的歷史;如今,枸杞是“寧夏五寶”之首。
1947年,葉祖灝在《寧夏紀要》一書中記錄了枸杞貿易的繁榮,并載“枸杞為西北特產,在中藥上用作溫補劑,產地以本省中寧及甘肅武威兩處最為著名。武威產者,粒小而堅實,系野生,品質不及中寧之佳。枸杞果實以夏末收成者為上品。俗名‘貢果’,秋收者次之,俗名‘魁元’‘大剪’等”。
枸杞子甘、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現代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枸杞子中主要包含枸杞多糖、酚類、槲皮素、胡蘿卜素、煙酸、甜菜堿、豆甾醇等成分。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枸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護神經、清除自由基、抗炎等作用。目前被廣泛用于醫療、保健等領域,亦作為天然色素添加劑用于食品加工行業。
1961年,中寧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枸杞生產基地縣。1995年,中寧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中寧枸杞”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20年7月27日,中寧枸杞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
隨著國家中醫藥事業和中藥產業的發展,枸杞的藥用、營養保健等價值不斷開發,道地中寧枸杞將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006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