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講堂
字號 16

食粥的益處真不少

2022年01月05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韓學定 顧曉雪 古欣

作為新時代的熱門話題,“中藥養生”充斥在各大媒體平臺。很多人對此卻存在誤區,認為“養生”只能用名貴藥材,越名貴效果越好。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這么一味物美價廉的養生食品——粥。

4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將米烹制成粥食用;2500年前,開始以其作藥用。可以這么說,在我國的歷史長河里,粥始終如影隨形。陸游曾說過:“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那么,粥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呢?

一、調和營衛,補脾止瀉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粟米,味咸微寒。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米可和胃補脾、益氣生津;米粥可調和營衛。在《傷寒論》中就說明,感冒時之所以會出現發熱惡寒等癥狀,是由于我們身體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體內營衛不和所致。解表劑桂枝湯的服法中即明確指出:“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服用湯藥之后,用粥以助藥力,微微發汗,腠理得開,邪氣有出,津液得通,肺衛之氣得以相和,營衛調和,則諸癥得解。相關報告表明,對于普通感冒,藥后用粥比常規服藥療效更好,且有助于退熱。此外,對于正氣虧虛的慢性病患者來說,用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補充汗源,以防邪傷正,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可謂一舉兩得。

小米味甘咸,性涼,入腎、脾、胃經。可以補脾止瀉、滋陰養血、健腦補腎、鎮靜安眠、抗菌消炎。這里試舉一例:用小米加食鹽做成的焦米糊易于消化,其碳化結構能吸附腸道內的腐敗物質,加之小米粥油具有廣譜抑菌作用,可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而食鹽可補充電解質,綜合起來,可達祛毒止瀉的功效。該法可用以輔助治療小兒腹瀉,能有效緩解患兒接受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益生菌等藥物治療依從性較低且可能具有潛在危害性的情況。

二、作為藥引,護胃減“副”

米湯可以保護胃氣,減輕苦寒藥對胃腸道的刺激,經常被作為藥引子用于解表、補氣、健脾、止咳、清熱、利尿及滋補等方劑中。如《滇南本草》中記載有3首以米湯作為藥引的方劑,可治療腸風便血、肺虛咳血,其意義在于保護呼吸道和胃腸道黏膜,發揮減少出血及止咳等作用。在《圣濟總錄》中收錄的1149首以米湯作為藥引的方劑中,用于補脾健胃、固護真氣、止血、補虛的占大多數。比如,黃連解毒湯是清熱解毒代表方,由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組成,皆為苦寒之藥,臨床發現患者服藥后常出現食欲不振、胃脘疼痛、大便溏稀等副作用;但是,若于方中加入粳米作為藥引,因粳米甘、平,能固護胃氣、益胃生津,可以減弱甚至消除苦寒之藥對脾胃腸道的副作用。又如,《傷寒論》中的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皆以粳米作為藥引。在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中成藥制劑(如婦科通經丸、控涎丸、疳積散)的“用法”項下,都要求用米湯作為藥引送服,以降低其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

三、病后調養,加速康復

《醫宗金鑒》中就有通過喝粥促進患者病后快速而平穩康復的描述——“新愈之后,藏府氣血皆不足,營衛未通,腸胃未和,惟宜白粥靜養。”《本草綱目》記載:“小米煮粥食用,有益丹田、補虛損、健腸胃消食之功效。”米粥的另一重要功效,就是適合患者病后的調養。中醫忌在患者大病剛愈、食欲正開之時,就給予大量滋補、油膩之品,這樣只會阻礙其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利于身體的康復。此時,清淡之飲食(如米粥)可助脾胃之氣;加之米粥具有半流質的特點,易消化,吸收快,幾乎無副作用,對于病后康復來說,往往比單純應用中西藥物治療的效果更加理想。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使用上等大米或小米熬粥時,會發現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油膏的物質,中醫里叫作“米油”,俗稱粥油、米湯。據《綱目拾遺》記載,米油“味甘,性平。滋陰長力,肥五臟百竅,利小便通淋。”清代醫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更提到“米油可代參飲”——他認為,在補益元氣方面,米油和人參的作用類似。因此,在外傷、崩漏、大失血、大手術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速當急固”,人參益氣固脫,可迅速止血;此時可搭配粥油以益元復脈,扶助寧血止血,也可與他藥配伍(或作輔料)止血。

四、老人常食,延年益壽

米粥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在鄒孟城的《三十年臨證經驗集》中有論述:“粥油者,乃煮粥甫熟時所成之稠汁也。下自孩童,上至耄耋,無不食之屢矣。至其益陰之功,則知之者鮮也。夫米為養生首要之物,而粥油為米中之精華,其功用已不待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臟器功能退化,脾胃運化能力衰退。此時,米粥之于老年人益處甚多,在易消化的同時,還能起到健脾、益氣、延壽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長壽老人都有喝粥的習慣,如上海的蘇局仙,其一日三餐均以粥為食。

五、女子養顏,男子補益

從古至今,女子均以膚白為美。古語有言:“米粥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所以,諸位女士與其花費重金護膚保養,倒不如喝一碗白粥來得簡單實在。對男子來說,米粥則有補益腎精的功效。《紫林單方》中就有“單用米油治療精清不孕”的記載,曰:“煮米粥滾鍋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煉過食鹽少許,空心服下,其精自濃。”家有仙藥棄不用,奈何上山尋草根?粥,來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心—作為食物,食粥可以果腹;作為藥物,食粥用以康復。

六、秋冬養生粥品

中醫養生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所以應該認清個體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王道。因此,下述食療方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食用,切不可擅作主張。

1.雪梨粥

【材料】粳米50g,雪梨3個,冰糖適量。

【步驟】先將粳米淘凈后入水煮沸,再將雪梨削皮去核切成小塊,投入粥鍋,然后加冰糖適量,煮成稀粥食用。

【功效】生津潤燥、清熱止咳、消痰降火,適用于肺熱咳嗽、干咳痰少、食少口干等人群食用。

2.麥冬粳米粥

【材料】麥冬20~30g,粳米、冰糖各適量。

【步驟】先將麥冬煎煮3次,每次沸后20分鐘瀝出,再合并3次藥汁(約1000mL),并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功效】滋養肺胃,生津止渴。適用于肺胃陰虛、陰虛內熱、手足心熱、咽干口燥、干咳少痰。

3.鮮藕粥

【材料】蓮藕150g,糯米100g,糖桂花少許,白糖適量。

【步驟】將蓮藕洗凈,刮去外衣,切成滾刀狀塊,加水煮沸后改文火煮至爛熟,取出備用。將糯米淘洗后,加熟藕、水混合,煮沸后改小火煮至米粒爛熟,加入糖桂花少許、白糖適量,攪勻后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涼血止血、健脾開胃、除燥潤肺,適用于肺胃有熱、口渴口臭、咳痰咳血。

4.薏苡百合粥

【材料】薏米30g,大米20g,百合15g,冰糖適量。

【步驟】將薏米和百合分開浸泡。先將薏米加水煮開,轉小火煮10分鐘,再加入大米煮約20分鐘,而后加入百合,煮至黏稠,加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具美白祛斑之功。

【禁忌】本品為寒潤之品,風寒咳嗽、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5.黨參銀耳粥

【材料】黨參10g,粳米100g,銀耳一朵,冰糖適量。

【步驟】先將銀耳以冷水浸泡,再加水將銀耳、黨參、粳米以文火煎煮成粥,而后放冰糖調味食用。

【功效】養陰益肺,潤肺止咳。適用于高年哮喘、干咳少痰。

【禁忌】肝陽上亢等實證及實火者不宜服用。

6.生姜粥

【材料】鮮生姜6g,糯米50g。

【步驟】先將糯米加水入鍋,煮成稀粥,然后加入生姜再煮片刻。睡前溫熱頓服,服后即睡,取微汗為佳。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主治風寒感冒兼脾胃虛寒者,適用于惡寒無汗、鼻寒頭痛、嘔逆不食等。

【禁忌】實熱、陰虛火旺者禁用。

7.芡實瘦肉粥

【材料】芡實50g,瘦肉250g,懷山藥100g,粳米250g,蔥花適量。

【步驟】將芡實、懷山藥切塊泡入水中待用,瘦肉切成肉丁待用。先將粳米放入開水中熬至將要開火,然后再放入山藥塊、芡實、瘦肉丁同煮,煮熟后加入適量蔥花調味即可。

【功效】芡實具有補脾除濕、益腎固精的作用,山藥可平補肺脾腎三臟,燉服豬肉是我國民間常用的補虛方法,粳米專補脾胃,亦可充溢血脈精髓及五臟,強健周身筋骨肌肉皮膚。以上四昧合而為粥,既甘香可口,又極富滋補之力,是補益五臟、強壯身體、健脾開胃的良品。

8.羊肉粥

【材料】羊肉100g,當歸30g,粳米50g,生姜50g。

【步驟】先將羊肉洗凈,加當歸、生姜、粳米同煮為粥。

【功效】溫中補虛,祛寒止痛。適用于腹中疼痛、婦女痛經、閉經。

【禁忌】陰虛火旺或肝經郁火致病者不宜。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088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