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知識
字號 16

認識癌痛,合理治療

2021年10月12日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呂媛 羅佳晶

疼痛是人類的第五大生命體征,而其中的癌痛則是癌癥患者最常見、最難以忍受的癥狀之一。據(jù)統(tǒng)計,約1/3接受癌癥治療的病人和超過2/3的進展期癌癥病人都會出現(xiàn)疼痛,患者往往感到極度不適,可能會引起或加重焦慮、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減退等癥狀,嚴重影響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控制疼痛(包括癌痛)是患者的基本權益,也是醫(yī)務人員的職責所在。

一、癌痛產生的原因

癌痛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有些是因為腫瘤直接侵犯、壓迫局部組織,或者腫瘤轉移累及骨骼、軟組織等所致,我們稱之為腫瘤相關性疼痛。在癌癥治療的過程中,手術、創(chuàng)傷性操作、放射治療、其他物理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也可能導致癌痛,我們稱之為抗腫瘤治療相關性疼痛。另外,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癥、并發(fā)癥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還有可能導致非腫瘤因素所致的疼痛。一般來說,癌癥疼痛大多表現(xiàn)為慢性疼痛。

中醫(yī)對疼痛的認識,在祖國醫(yī)學的經典著作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內經》記載:“經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中醫(yī)認為,只有人體內的經脈氣血流行不止,才能使臟腑得到濡養(yǎng),進而發(fā)揮正常功能。如果因六淫七情內外諸因導致氣滯、血凝、血脈不通,則會產生疼痛。根據(jù)疼痛的病因病機、部位的不同,其表現(xiàn)特點亦有不同,如“癥瘕”“積聚”“石瘕”“癭瘤”“乳巖”等。內傷疼痛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虛實,即“不通”與“不榮”。所謂“不通”,即情志不暢、宿食積滯、寒、濕、痰飲、瘀血等因素均可引起氣運失調、氣機逆亂、血脈瘀阻、經絡不通等實證,不通則痛。所謂“不榮”,即腫瘤日久、正氣受損、氣血陰陽不足、臟腑經絡失于榮養(yǎng)或溫煦,均可引起各類虛證,不榮則痛。臨床上,中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多以虛實夾雜之證出現(xiàn)。

二、癌痛評估的原則

癌痛評估是合理、有效進行止痛治療的前提,應當遵循“常規(guī)、量化、全面、動態(tài)”的原則。

醫(yī)師在診療過程中應該對癌癥患者進行疼痛篩查,應當客觀、準確、直觀、便捷地對疾病作出診斷、評價以及記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盡的癌痛評估。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因而在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相信病人的主訴,尊重患者的評價和表達,任何人都不能主觀臆斷。

三、癌痛治療的原則

“規(guī)范的疼痛處理”(Good Pain Management,GPM)是目前倡導的鎮(zhèn)痛治療觀念,因為只有做到規(guī)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診療水平,減少疼痛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

癌痛的治療,應當遵循綜合治療的原則,但一般應以藥物治療為主。以藥品來控制癌癥疼痛,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根據(jù)《精神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麻醉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三階梯止痛”原則和《NCCN成人癌痛指南和癌痛治療規(guī)范》,臨床上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要求應因病、因人施治,實現(xiàn)癌痛的個體化治療。同時,臨床上有許多患者采用非藥物止痛療法來緩解癌痛,比如針灸療法、推拿按摩療法、身心療法、音樂療法、熱療法、高強度聚焦超聲療法以及神經阻滯療法等,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非藥物療法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安全有效,無成癮性和無戒斷性,操作簡便易行,不良反應少,極大地豐富了癌痛綜合治療方法。

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止痛治療手段應靈活多變,可多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多種給藥途徑交替使用、按時用藥、個體化用藥,以提高鎮(zhèn)痛效果,及早、持續(xù)、有效地消除疼痛,預防和控制藥物的不良反應,降低疼痛和有關治療帶來的心理負擔,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四、癌痛治療藥物的選用

臨床常用的西藥止痛藥分為非阿片類、阿片類及輔助性止痛三類。

1.非阿片類止痛藥

原則上應優(yōu)先選用口服劑型。對于輕至中度的疼痛,若患者無禁忌癥,無出血性疾患、過敏史及血小板低下等,首選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類鎮(zhèn)痛藥物(WHO第1階段)。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建議650mg/4h或1g/6h,最大劑量不超過4g/d;使用布洛芬,建議最大劑量不超過3200mg/d。若有需要,可短期注射使用酮洛酸氨丁三醇,15~30mg/6h,切勿連續(xù)使用超過5天。使用非甾體類鎮(zhèn)痛藥時,要小心評估可能發(fā)生的副作用,如胃腸道出血、潰瘍、腎功能低下等。而且,此類藥物都有“天花板效應”,若已使用至最大量,但仍無法達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則應改用其他藥物或聯(lián)合其他輔助用藥或阿片類制劑。

2.阿片類止痛藥

阿片類止痛藥可通過活化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的阿片受體,產生包括鎮(zhèn)痛在內的多種藥理作用。該藥品分為天然生物堿和人工合成的阿片類鎮(zhèn)痛藥,前者臨床常用的為嗎啡、可待因等,后者臨床常用的為哌替啶、噴他佐辛等。使用非阿片類止痛藥后,如果鎮(zhèn)痛效果不佳或疼痛程度加劇,可考慮加用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曲馬多等(WHO第2階段)]。若可待因的使用劑量已達到60mg/4h或曲馬多的使用劑量已達到100mg/4h,但仍無法理想止痛,則應該轉換成嗎啡(無天花板效應)。對于晚期癌癥患者,為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一般可不限制嗎啡的用量。當長期應用一種阿片類制劑出現(xiàn)了耐受時,可考慮更換另一種制劑來增加藥物的鎮(zhèn)痛效果,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一般來說,即便患者對一種阿片類藥物耐受,更換其他藥物后仍然會有鎮(zhèn)痛效果。

3.輔助性止痛藥

適時加上輔助性止痛藥,將有助于減輕癌癥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對癌癥治療的順從性。

在推廣癌痛規(guī)范化治療中,中成藥的使用也較為普遍。中醫(yī)藥治療疼痛歷史悠久,古方眾多,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yī)在癌痛治療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止痛作用。根據(jù)疼痛癥狀特點和病理機制,施以理氣、活血、散寒、解毒等方法,通過疏通與扶正、協(xié)調陰陽氣血、平衡經絡臟腑而緩解疼痛②改善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阿片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便秘,其次是惡心嘔吐。對于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尤其是便秘),中醫(yī)可根據(jù)其辨證特點用藥,往往會取得較好的療效。③與癌痛三階梯治療相結合。中醫(yī)和西醫(yī)雖然對疼痛的病理機制認識不同、用藥不同,但對癌痛病人的治療理念是一致的,同樣可以用客觀的方法評價病人對疼痛程度變化的主觀感受,以評價中醫(yī)干預方法是否有效;同時,在治療中,提倡與“三階梯止痛”原則相結合。

根據(jù)癌癥和疼痛的病因、病理機制,治療藥物按功能主治可分為活血消癥止痛、解毒消癥止痛、理氣止痛、清熱止痛、散寒止痛、益氣止痛等幾個類型,常用劑型包括口服劑型、注射劑型、外用劑型等。在臨床應用時,應該首選口服劑型,在中醫(yī)辨證前提下,可酌情選用其他劑型。

(1)口服劑型代表藥物:①活血消癥止痛類,如金龍膠囊、復方斑蝥膠囊、復方夏天無片等;②解毒消癥止痛類,如華蟾素膠囊(片)、西黃丸等;③理氣止痛類,如元胡止痛片、氣滯胃痛顆粒等;④清熱止痛類,如六神丸、新癀片等;⑤散寒止痛類,如桂參止痛合

劑、草烏甲素片等;⑥益氣止痛類,如參芍片;⑦養(yǎng)陰止痛類,如陰虛胃痛顆粒。

(2)注射劑型代表藥物:復方苦參注射液、華蟾素注射液、康萊特注射液等。

(3)外用劑型代表藥物:濕潤燒傷膏、如意金黃散、消痛貼膏等。

四、患者和家屬需要積極配合治療

在癌痛治療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至關重要。止痛治療是癌癥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忍痛對患者有害無益,且多數(shù)癌痛是可以通過藥物治療進行有效控制的。臨床常用的止痛藥物(如嗎啡及其同類藥物)在癌痛治療時引起“成癮”的現(xiàn)象極為罕見。

治療過程中,癌痛患者應主動向醫(yī)護人員如實描述疼痛的情況,并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止痛治療,按要求規(guī)律服藥,不宜自行調整止痛方案和藥物(如種類、用法和劑量等)。同時,患者要密切觀察、記錄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并遵醫(yī)囑定期復診,及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交流,調整治療目標及治療措施,以獲得持續(xù)、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療。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北三環(huán)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05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