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 曹艷花
傷寒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
身熱喘咳兼口渴,四藥服之效驗彰。
麻杏石甘湯是治療肺病的經典名方,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方名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現代臨床常對本方加減變化,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等屬肺熱咳喘的患者。上面的方歌對該方的功效主治概括得可謂貼切而全面。
在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療效更是有目共睹。而“三藥三方”中的“兩藥三方”,也就是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處方組成中均包含有麻杏石甘湯。并且,麻杏石甘湯也是全國各地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方案中使用最多的方劑。因此,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后,麻杏石甘湯也自然而然地再一次成為了“明星方劑”。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首被大眾廣為關注的經典方。
一、初識
首先,我們來看《傷寒論》中對麻杏石甘湯的描述:
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原方組成為:“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用法為:“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需要說明的是,條文中對于麻杏石甘湯描述的側重點有二,一側重“汗后”,一側重“下后”,是治療后或者誤治后病情發生變化而擬定的湯方。張仲景怕后人見有“汗出”而誤以為是桂枝湯證,所以反復告誡人們不可更行桂枝湯,而應使用麻杏石甘湯。
二、再探
其次,關于麻杏石甘湯,民國時期的名醫張錫純在他的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是這樣論述的:
“為救溫病誤治之方,實即治溫病初得之主方,而欲用此方于今日,須將古之分量稍有變通。”
“方中之義,用麻黃協杏仁以定喘,伍石膏以退熱,熱退其汗自止也。復加甘草者,取其甘緩之性,能調和麻黃、石膏,使其涼熱之力溶和無間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麻黃,其性偏于熱,于肺中蘊有實熱者不宜,而重用生石膏以輔弼之,既可解麻黃之熱,更可清肺中久蘊之熱。……而伍以多量之石膏以為之反佐,俾麻黃之力惟旋轉于肺臟之中,不至直達于表而為汗……石膏性雖寒涼,然其質重氣輕……其輕而且涼之氣,盡隨麻黃發表之力外出,不復留中而傷脾胃……”
三、深究
通過引經據典,以及列舉麻杏石甘湯在治療新冠肺炎方案中的突出地位,我們對于這首經典方應該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認知,但這樣的認知或許僅僅是一種不知其所以然的“不明覺厲”。
下面,讓我們從現代應用的角度,試著再進一步走近這首湯方。
1.功效主治
麻杏石甘湯具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的作用。對治的證型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那么,“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一般來說,這種證型的臨床表現包括:身熱不解,咳喘,甚則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
進一步地說,麻杏石甘湯主治的證型屬于風熱襲肺,或者風寒表邪未解的時候又出現了入里化熱、肺熱喘咳的情況。
按照中醫理論來講,肺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而肺氣以宣發肅降為基本的運動形式,故宣發肅降協調,則呼吸均勻通暢。一般來說,外邪侵襲,多影響肺氣的宣發,導致肺氣不宣為主的病變;內傷及肺,多影響肺氣的肅降,導致肺失肅降為主的病證。而宣發與肅降失常又是相互影響,同時并見的。
首先,如果外感風邪,表邪未解而入里化熱、熱壅于肺,則會導致肺失宣降,從而出現喘咳氣急,甚至會有鼻翼煽動的癥狀。此時邪熱熾盛,故會身熱,由于熱傷津液,則出現口渴。至于有汗或無汗,則與肺熱有關:若熱閉于肺,導致毛竅閉塞,則無汗;若熱壅于肺,皮毛開,迫津外泄,則汗出。再就是,脈浮而數,因表邪仍在,故脈浮,又因病邪屬熱證,故脈數。我們抓其主癥,就是“喘咳氣急,發熱”。
所以,治療的方法就是以清泄肺熱、止咳平喘為主,同時兼顧疏表透邪。
2.藥味組成
麻黃味辛、微苦,為溫性藥,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注意:宜選用生麻黃。
杏仁味苦,微溫,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作用。注意:宜選用燀苦杏仁或炒苦杏仁。
石膏味甘、辛,為寒性藥,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注意:宜選用生石膏。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注意:宜選用甘草生品。
四藥合用,可以起到辛涼宣泄,清肺平喘的功用。
從組方配伍上來看,麻杏石甘湯至少具有兩大特點:其一,麻黃既能宣肺平喘,又能解表透邪,而苦杏仁可降肺氣、止咳喘,二者配伍使用可以開宣肺氣、降肺平喘。這樣的辛開苦降,有助于恢復肺氣宣發肅降的功能,調理上焦氣機。其二,石膏能清泄肺熱,而其與麻黃配伍既能透邪于外,又能清熱于內。而且,因肺熱大于表邪,故石膏的用量也倍于麻黃。如此,麻黃得石膏,則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則清解肺熱而不涼遏。另有甘草益氣和中,取其甘緩之性,能夠調和諸藥。正如張錫純所闡發的觀點:“……用麻黃協杏仁以定喘,伍石膏以退熱,熱退其汗自止也。復加甘草者,取其甘緩之性,能調和麻黃、石膏,使其涼熱之力溶和無間以相助成功……”
四、總結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麻杏石甘湯選擇藥味的特點是辛溫解表與寒涼清肺并用,屬辛涼重劑,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涼遏;作用是辛涼宣泄,清肺平喘;對治的證型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使用要點主要是抓住有“喘咳氣急,發熱”的癥狀表現。
此外,應用時還有些注意事項。
(1)方中含有麻黃,血壓未經良好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心率未經良好控制的心臟病患者以及年老體弱者服用后,應密切監測血壓和心率。如果出現頭暈頭痛、心悸心慌的副作用,應停藥并更換治療方案。
(2)方中含有苦杏仁,有小毒,大量服用會造成中毒,表現為眩暈、心悸、頭痛、嘔吐等。如果出現上述表現,應減量或停藥。
(3)方中石膏的用量,成人一般用至30 g;若無汗出,屬熱閉于肺者,石膏用量則可兩倍于麻黃;若汗出者,石膏用量則可三倍于麻黃。
(4)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和油膩食物,避免影響藥效。
綜上,八珍湯作為經典的氣血雙補方劑,組方合理、療效確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百姓對疾病及藥性認知不夠專業,以及與各種藥膳“八珍”混淆,導致八珍湯尤其是其中成藥制劑很容易被濫用誤用。
藥師建議:如果感覺自己體虛,需要調理,應尋求專業中醫師、中藥師的幫助,切勿盲目上網自診或聽信“養生專家”的推薦。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499800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