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講堂
字號 16

入伏后,這杯茶您喝了么

2021年08月26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常亮

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增強,“冬病夏治”一詞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冬病夏治”這一思想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文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三伏天作為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也是自然界中陽氣最充足的一段時間。此時,人體氣血相對流暢,汗毛孔開放,是驅散體內風、寒、濕、邪的最佳時間。所以,在此時進行“冬病夏治”,不僅效果顯著,還具有極大的預防意義。

說到“冬病夏治”,其中最為常見的方法莫過于中藥的穴位貼敷,也就是常說的三伏貼。三伏貼結合了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所以,三伏貼是中醫特色的外治療法。

其實,除了貼三伏貼,“冬病夏治”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等。雖然方法很多,但是大多都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才能完成,好處多多,卻也稍嫌麻煩。今天,藥師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簡單易制,但同樣可達到“冬病夏治”效果的方法——僅僅是一杯茶,它就是姜棗茶。入伏后,這杯茶您喝了么?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需醫師開藥方。入伏后服用姜棗茶,可以有效地疏散體內寒邪。姜棗茶的基本組成也十分簡單,由生姜、大棗、紅糖三味藥配伍而成。歷史上,諸多醫家都曾對姜與大棗的藥用功效做過深入的研究,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該書關于姜與大棗的應用記錄多達200余例。

生姜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胃經。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的功效。臨床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等癥。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臨床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等癥。

紅糖味甘,性溫,有和中散寒、潤肺生津、止嗽消痰、活血祛瘀的功效,可用治脾胃虛弱、感寒腹痛、嘔噦、血痢、產后惡露不盡等癥。《名醫別錄》記載:紅糖能潤肺氣、助五臟、生津、解毒、助脾氣、緩肝氣。在方中,紅糖還能夠起到調整口味的作用。

在姜棗茶的使用中,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藥味的加減。方中加入枸杞子,可以起到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如果經常出現乏力且易出汗的癥狀,可在方中加入生黃芪,起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等功效。如出現心悸失眠等癥,可加入龍眼肉,起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姜棗茶時也有一些禁忌:①姜棗茶的主要功效是補氣補血、散寒,故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②由于其含紅糖,故糖尿病患者應慎用。此外,俗話說“早上吃姜似參湯,晚上吃姜賽砒霜”,因此,姜棗茶應盡量選擇在上午服用,避免午后或晚上服用,以免辛燥之性影響睡眠。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080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