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梁雪茵
有一群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自顧自地“撲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有明亮的眼睛,卻拒絕與人對視,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有正常的聽力,卻不予聆聽,對外面的聲響充耳不聞;有清脆的嗓音,卻只自顧自地呢喃,極少開口說話……他們被稱為“自閉癥兒童”。
一、走近“自閉癥”
自閉癥,學術上稱為孤獨癥,是一種在社交技能、認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先天性發育障礙的疾病。它是自閉癥譜系障礙的一種亞型,一般在嬰幼兒時期開始發病,三分之一的孩子在1歲前便可出現相關癥狀,而80%~90%的孩子在2歲前就會表現出異常行為。自閉癥兒童約占全球兒童總數的0.02%~0.05%,其異常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能辨認父母的聲音,跟家人不親密;
——不與他人產生目光接觸,沒有正常的情感反應;
——語言功能發育遲緩,即便說話,也很少配合手勢;—行為刻板,經常重復一個動作,拒絕接受變化;
——對某些物體產生過度依戀;
——喜歡旋轉的物體,甚至會主動搖晃、旋轉自己的身體;
——言語障礙突出,人際交往困難。
自閉癥的概念于1943年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首次提出。大腦結構的復雜性使得神經發育缺陷成為我們面對的最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之一,這個病癥迄今尚未被全社會所了解,醫學界對它仍存在許多疑惑。
自閉癥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研究表明,它是一種與基因遺傳高度相關的有生物學基礎的疾病,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所以,環境污染、生物異源物質、母親孕期的健康狀況、感染與免疫情況、腸道健康狀況、飲食和營養,都可能是該病的誘發因素。
二、關于自閉癥的幾個疑惑
疑惑1:自閉癥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嗎?
很多人認為自閉癥與家庭有關,是因為家長把孩子管得太嚴、家長因工作忙而使孩子缺乏陪伴、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經常爭吵或者離婚等導致的。因此,在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癥后,很多家長就相互埋怨或自我愧疚。但是,自閉癥其實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美國精神病協會的數據顯示,有一個自閉癥孩子的家庭存在3%~5%的可能性會出現另一個患有自閉癥的孩子,而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幾率僅有0.02%~0.05%。
疑惑2:自閉癥就是多動癥嗎?
自閉癥和多動癥是兩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它們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患者的活動比較多,讓人覺得總是不停地在動,但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具體來說,多動癥患者雖然不停地在動,但與人交流無障礙,理解能力也正常,只是自控能力比較差,很容易興奮或者激動,是有意識地多動。與多動癥不同的是,自閉癥患者的三個典型特征是語言障礙、社交障礙以及行為刻板重復。對于自閉癥患者來說,無論是與家
人還是與其他人,均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缺少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喜歡做一些重復的動作,興趣狹窄。另外,相對自閉癥患者而言,多動癥患者預后較好。
疑惑3:腸道微生物療法對自閉癥有效嗎?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能夠產生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而作用于大腦,如雙歧桿菌有助于減少焦慮,脆弱擬桿菌有助于改善自閉,益生元能夠幫助緩解壓力。但是,它們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很遺憾,具體機制仍不明確,科學家們還在持續解密腸-腦之間的連接通路。總之,我們相信,健康的腸道意味著健康的大腦,但這還需要獲取更多的數據來支持。
盡管目前尚無立竿見影的特效治療方法,但對自閉癥卻并非無招可用,因為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對改善預后同樣非常重要,多管齊下的綜合治療方式被廣泛認可。其中,訓練教育(心理治療及行為治療)是首選的方法。
比如,在英國,醫生們會通過動畫片來治療自閉癥。這種娛樂性的方式有助于幫助患者了解他人的情緒和表情。在德國,醫生們經常通過注意力交流法、關系療法、感覺統合治療、運動和舞蹈治療、行為療法等來治療自閉癥。
此外,還可以通過各種豐富的活動來提升患兒的認知能力。比如,讓孩子參與勞動、做互動小游戲、閱讀繪本等。
如果患者伴隨明顯的精神—神經癥狀,如出現自傷、攻擊、興奮躁動、睡眠障礙等影響日常生活的癥狀,可以使用相應的藥物對癥治療。利培酮能改善自閉癥相關的易激惹、攻擊或其他破壞性行為,哌甲酯可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自閉癥患者,合并癲癇發作的患者可以使用丙戊酸、奧卡西平等藥物。
三、關愛自閉癥兒童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癥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癥患者的關注。
據統計,全世界的自閉癥患者達7000多萬,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于自閉癥,現有的醫療水平還沒有找到其確切的病因。盡管它是先天性的腦部發育障礙,屬于神經系統的疾病,但實踐證明,經過早期正確的、堅持不懈的干預,許多自閉癥兒童是能夠融入社會、自立生活的。
愿愛融化孤獨!希望全社會對自閉癥兒童能多多給以耐心、支持和尊重,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家長也能在陪伴中與“星星的孩子”共同成長。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11651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