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藥品說明書
字號 16

中藥的升壓與降壓

2020年11月28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金銳

在我國,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對于高血壓,很多人會選擇規律服用降壓藥物以治療,這些藥物大多是西藥,但也有不少人會選擇中藥。那么,中藥能治療高血壓嗎?高血壓患者適合選用的中藥有哪些,不適合的又有哪些呢?今天,針對“中藥降壓”這個話題,我們來給大家講一講。

一、中藥能治療高血壓嗎

對于這個經常被人們提及的問題,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絕不是“能”或“不能”這么簡單,它包含多角度的認知和多層次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中藥降壓的利與弊。

首先,高血壓治療的目的是什么?毫無疑問,是把血壓降低到合理范圍內,不能太高,但也不要太低。如果僅從降低血壓值這個角度看,中藥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因為傳統中藥功效里就沒有過“降壓”這種說法,目前中藥的降壓作用大多是與其能夠治療眩暈(高血壓的一種癥狀表現)或者具有平肝、清肝的功效有關。但是,這些功效并不等同于降低血壓值。

那么,怎樣的藥效作用才能降低血壓值呢?從現代醫學的研究來看,具有包括阻滯鈣通道、抑制血管緊張素系統或拮抗β受體等作用的藥物,可以直接降血壓。但是,現在也不清楚哪些中藥(不是中藥提取成分)具有上述作用。所以,在降低血壓值這件事上,中藥并不占優勢。

同時,從有效成分含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角度看,中藥可能也不是最好的降壓選擇。為什么呢?因為中藥的療效可能不夠穩定。試想,與各個廠家、各個批次純度都為99.9%的氨氯地平相比,不同產地、不同采收季節、不同炮制時間的中藥,有效成分含量會差很多。雖然從藥典規定的質控成分上看,這些中藥都是質量穩定的,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并且很可能不如西藥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好。所以,同一廠家兩個批次的藥,從有效成分含量上看,氨氯地平片比牛黃降壓片更為可控。

既然這樣,那么中藥降壓的優勢在哪里?實際上,對于高血壓的治療來說,降低血壓值固然沒錯,但降低血壓值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事件(腦出血、腦梗心梗等有較大概率致死的意外事件),保護心腦血管健康。而從保護心腦血管功能的角度看,中藥是大有可為的。因為中藥的作用靶點和層次較為豐富,能夠從整體角度對亞健康的機體狀態進行調節。所以,中藥或許不能立刻降低你的血壓值;但在辨證合理用藥的基礎上,其是會通過糾正血瘀、痰濕、氣血虛等證型,來改善整體心腦血管系統的健康,并同時降低血壓的。

另外,中藥降壓還有一個明顯優勢,即對于高血壓患者不適癥狀的改善比西藥好。很多高血壓患者都有頭暈頭痛、口干口苦、心煩失眠、便秘痔瘡等癥狀,對于這些癥狀的改善,中藥更為有效。例如,對于心肝火旺型高血壓患者,常常伴有心煩、失眠、脾氣急等癥狀,這時選用牛黃降壓丸治療,在降低血壓值的同時,其中的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粉等中藥能夠有效治療這些癥狀。又如,對于肝腎陰虛型高血壓患者,常常伴有腰膝酸軟、心悸健忘等癥狀,這時選用清肝降壓膠囊治療,在降低血壓值的同時,其中的何首烏、桑寄生、丹參等中藥能夠有效改善這些癥狀。所以,如果高血壓患者合并有比較明顯的頭暈頭痛、口干口苦、心煩失眠、便秘痔瘡等癥狀,中藥或中成藥是更好的選擇。

因此,可以這樣說,西藥降壓的主要目標是直接降低血壓值,從而提供對心腦血管的保護作用。而中藥降壓是通過參與心腦血管整體功能的改善來實現的,對于血壓值的作用是間接的,但整體效果有優勢,對合并有明顯頭暈頭痛、口干口苦、心煩失眠、便秘痔瘡等癥狀的高血壓患者效果更好。當然,血壓值的達標很重要,所以,對于中重度高血壓患者,血壓管控不理想的患者,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其他疾病的患者,以及心血管事件中高危風險的患者(合并有老齡、肥胖、吸煙、家族史、腎功能不全等因素)來說,不建議單純選用中藥進行治療,更不建議在未經醫生知曉的情況下盲目停服西藥。必要的時候,中西藥合理聯用其實更好。

二、哪些中藥可能會升高血壓

既然是藥,中藥自然就會影響血壓,有的表現為降低血壓的作用,有的表現為升高血壓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哪些中藥會升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或者說血壓波動較大的健康人應格外注意。

首先,從傳統中藥的升降沉浮理論上看,具有升浮之性的中藥,能夠推動人體氣血向上升,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從傳統寒熱燥濕理論上看,具有溫燥之性的中藥,能夠鼓動人體氣血上行,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這些中藥:

1.麻黃、細辛等辛溫解表類中藥

麻黃是典型的辛溫解表類中藥,具有發汗解表、利水平喘的作用,藥性較為峻烈。由于麻黃具有辛溫升浮之性,同時藥性較為峻烈,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慎用麻黃以及含有麻黃的中成藥,例如疏風活絡片、止咳祛痰糖漿、風寒感冒顆粒等。現代研究發現,麻黃含有麻黃堿、偽麻黃堿等生物堿成分,而麻黃堿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升高血壓。

同樣,細辛也具有腎上腺素樣作用,能夠升高血壓。因此,高血壓患者在使用細辛或者含有細辛的中成藥時也需要注意。

2.人參、黃芪、甘草、淫羊藿等甘溫補氣類中藥

人參、黃芪、甘草是常見的補氣藥,也是現代研究比較深入的中藥。其中,1979年就有服用人參出現高血壓的臨床報道,在長期服用的受試者中發生率約10%,現代研究發現,人參可能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而升高血壓。

黃芪引起血壓升高的報道也不少見,尤其以服用大劑量黃芪或含大劑量黃芪的中藥復方(例如補陽還五湯)時容易出現,曾經有一個治療體位性低血壓的中藥“升壓丸”就是以黃芪為君藥的。

對于甘草,國外在20世紀50年代時就報道過甘草中毒引起的眩暈、頭疼等血壓上升癥狀,而對于30例健康志愿者的實驗研究顯示,服用甘草(100 g/天)3周后,收縮壓平均升高6.5 mmHg。

同樣,淫羊藿是一個常用的壯陽藥,也會引起血壓升高。

所以,高血壓患者使用含有人參、黃芪、甘草、淫羊藿的中藥復方和中成藥時需注意監測,例如固元顆粒、參仙生脈口服液、活力蘇口服液等。

3.附子、川烏、草烏等辛溫通絡類中藥

附子、川烏和草烏都是烏頭類中藥,主要功效是溫中散寒、祛風除濕。其辛熱散寒之性較強,適用于虛寒證患者。現代研究顯示,烏頭類中藥均含有烏頭堿類生物堿這種生物堿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臟,增加心肌收縮力和心率,從而升高血壓。所以,高血壓患者使用含有川烏、草烏和附子的中藥復方和中成藥時要注意監測,例如盤龍七片、附桂骨痛膠囊等。當然,附子、川烏和草烏屬于毒性飲片,除了會引起血壓升高外,還會引起一系列心臟毒性表現,最終表現為心律失常。

以上就是常見的、比較公認的具有潛在升高血壓作用的中藥。當然,不同高血壓患者的證型和體質不同,服用這些中藥后的血壓值變化也有所不同。希望高血壓患者不要擅自服用含有上述中藥的中成藥或中藥復方;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時,也需要注意密切監測血壓。

(本文版權歸北京藥學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492548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