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與轉化專業委員會
字號 16

精準用藥高峰論壇暨精準用藥門診規范化培訓班成功舉辦

2019年11月15日

由北京藥學會應用與轉化藥學委員會、中國女醫師協會藥學專業委員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聯合主辦的“精準用藥高峰論壇暨精準用藥門診規范化培訓班”于2019年11月9日在北京亮馬河飯店隆重舉辦。來自全國的400多位醫院藥師、全科醫生、醫療行業人士及患者朋友們濟濟一堂,共同交流探討。
  本次培訓班以“創新、融合、惠及”為主題,旨在推動領域內醫療機構、研究機構之間凝心聚力,更好地服務于新藥的臨床研究及以精準用藥為目標的創新技術的發現及轉化,讓中國的百姓得到更精準、更有效、副作用小、費用更低的藥物治療,為制藥企業“賦能”,為健康中國“助力”,讓更多的中國患者享受“訂制”的藥物治療。

大會伊始,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總藥師、藥事部主任劉麗宏教授飽含深情地表達了精準用藥門診成立四年來的感受,希望精準用藥技術的創新發展、多學科多領域之間的融合、各醫院之間的深入交流,能夠共同推進精準用藥的應用與轉化,共同推進全國藥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和積極創新。

上午的學術報告首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藥政司的領導為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中國藥品臨床綜合評價政策及其實施》,指出我國政策根據臨床需求所作出的部署以及相關主要法律、配套文件。藥品臨床綜合評價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統籌協調藥品研制、生產、流通、使用、評價、監管工作以臨床價值實現閉環管理,真正實現藥品公益性和商品性的內在統一,不斷推動衛生健康服務和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接下來,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張抒揚副院長給大家介紹了《罕見病隊列研究進展》,2015年開始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重點專項支持下,建立國家罕見病注冊登記系統,形成統一的罕見病注冊登記技術標準與規范,通過罕見病隊列研究,帶動診療協作,提高了罕見病的發現與診治。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的王曉良副院長通過腦卒中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治療藥物及臨床試驗的研究問題,以專業的臨床思路帶動全場,使大家全身心投入到《腦卒中與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研發的挑戰與機遇》的授課中。中央民族大學的副校長兼藥學院院長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就《質譜成像技術、代謝組學與精準醫學》為大家做深入剖析,疾病的診療與防治不僅需要醫學、生物學或生命科學,還需要化學、物理等學科與技術的協同攻關和技術支撐。最后由劉麗宏教授為大家帶來《精準用藥創新技術應用》,詳細介紹了北京朝陽醫院依托于藥物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新技術建立了北京市精準用藥研究與應用中心,寄希望于在不久的將來,精準用藥研究與應用中心加強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提高臨床研究水平,構建創新型臨床研究體系。同時希望精準用藥門診模式能夠在醫療行業中得以推廣,相信臨床藥學服務及藥物治療水平和質量將會更加提高。

本次主論壇的內容逐層遞進,精彩紛呈。大會下午的論壇分成“新藥研發中的創新驅動”、“以融合促進技術向臨床的轉化”和“技術惠及百姓”三部分,旨在通過精準用藥門診經驗分享+全科醫學專家授課+臨床藥學案例演示+學員競技式學習+患者現場答疑分享等全新的培訓模式,加快藥學服務轉型,提供高質量藥學服務,開創醫學領域新時代!下午的分論壇1——新藥研發中的“創新”驅動論壇由軍事醫學研究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的鐘武教授和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分析學系張金蘭教授主持。會議開始,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劉栩為大家講解了《Eular指南更新和生物制劑的獲益》。專家論壇環節由鐘武教授、張金蘭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血液科盧學春教授共同討論《精準用藥下的藥物研發趨勢》,內容精彩、引人入勝,給了在場學員很大的啟發。學術報告環節首先由鐘武教授為大家講解《Base on the Hallmarks of viral:Novel antivirus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介紹了全流程抗病毒藥物研發,緊扣臨床問題,致力于從藥物開發早起設計,解決和預防疾病。接下來張金蘭教授以《抗體藥安全和藥效相關分析技術研究進展》為題,介紹了抗體藥物安全和藥效相關分析技術,以創新技術推動抗體藥物的精準研發和使用。來自軍事醫學研究院毒物藥物研究所高春生研究員為大家帶來《基于創新制劑的精準藥物治療》,基于創新制劑的精準藥物治療,緊密結合藥物特點,以新技術和新方法推動藥物精準研究和使用。盧學春教授就《精準醫學時代下的表觀功能基因組學-解開疾病治療的鑰匙》進行了精彩的報告,從臨床實踐出發,通過表觀功能基因組學,解開疾病治療的鑰匙,實現老藥新用,精準治療。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的董立厚副研究員針對《抗體藥研發趨勢及PD-1的研究情況》,與大家分享了抗體藥物研發趨勢,尤其是PD-1的研究情況,介紹全面細致,緊扣國內外研究熱點和趨勢。最后來自艾昆緯(IQVIA)臨床及法規事務的丁發明副總監就《精準醫療背景下藥物臨床試驗設計與評價》做了報告,介紹了基于精準醫療的臨床試驗設計與評價,通過臨床問題和藥理學特點,使臨床設計和評價更合理科學。與此同時,分論壇2——以“融合”促進技術向臨床的轉化論壇由安徽醫科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學研究室左先波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玖明研究員主持。首先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冠心病中心主任醫師俞夢越為大家講解了《穩定性冠心病“不穩定”——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強化降脂之路》。專家論壇環節由左先波教授、賀玖明研究員、劉麗宏教授共同討論《精準用藥技術創新與臨床轉化》,帶著在場學員深入了解了相關創新技術與轉化的知識和趨勢。學術報告環節首先由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臨床試驗研究中心、臨床藥理中心陽國平主任為大家講述《高變異藥物的臨床研究策略》,對高變異藥物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復雜性、國際上關于高變異藥物的法規、高變異藥物生物等效性試驗樣本含量估算等問題進行探討。Stanford University大學的Michael Baiocchi教授大家講解了《基于數學模型的計算技術》,介紹如何應用數據模型分析臨床、藥物基因組學等數據,助力精準用藥。賀玖明研究員從《質譜成像技術在新藥研發中的應用》報告中介紹了質譜成像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新藥研發中的作用和應用。左先波教授介紹了《組學的數據精準挖掘》的方法,為大家介紹了如何分析和利用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減少和避免慢病藥物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提高療效,加強安全用藥、精準用藥。最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鄭華光教授圍繞《一項治療血管性認知障礙的RCT研究》,系統介紹了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發病機制,研究現狀及開展RCT研究的設計思路。

在分論壇3——技術“惠及”百姓論壇首次邀請了患者或患者家屬坐在專業的醫藥學課堂上,聆聽專家們講疾病診斷與治療的知識與故事,并由阿里健康同步進行網絡直播,線上觀看人數高達5萬以上。本論壇由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的鐘久昌教授和藥事部副主任安卓玲共同主持。首先由鐘久昌教授向患者們講解了《OSAS與高血壓》,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肥胖、年齡、遺傳、吸煙等因素以外的導致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我們應該重視高血壓與OSAS的防治工作,應結合藥物機制、藥物基因組學測定、給藥時間和半衰期進行降壓藥物選擇進行精準治療。接下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繆中榮主任與大家分享《腦卒中漫畫科普》,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講解卒中的危險因素、引起卒中的原因、在面對卒中時錯誤的解救措施,得了卒中及時就診,經過醫生評估在4.5小時內靜脈溶栓治療或24小時內取栓治療才是最佳方法,時間就是大腦,時間就是生命。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馮穎青主任醫師為大家帶來《高血壓防治進入到精準醫學時代》,在高血壓防治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已與精準醫學有機的結合,通過藥物基因組學及發現單基因高血壓,可以進行精準治療,目前已有階段性的成果。在高血壓精準用藥方面,劉麗宏教授具有豐富的經驗,由她開創的精準用藥門診取得了顯著成效,她與大家分享了《藥物重整及精準用藥案例》,詳細介紹了精準用藥門診的規范化建設,解答了精準用藥門診的工作重點、診療思路、管理模式等問題。最后由來自北京醫院藥學部質檢室的金鵬飛主任從專業角度講解《保健品識別及用藥風險》,保健品是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能夠調節機體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的一種食品,金主任通過實例教大家通過保健品標識及專業網站識別保健食品,同時利用一些臨床案例普及服用保健品的風險,讓在場患者們獲益匪淺,展開熱烈討論。
精準醫學一方面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手段和大數據應用的精準診斷,另一方面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基因技術檢測)有效關聯“藥物”—“病癥”—“人”的精準用藥。精準的檢測手段和精準用藥的有效結合,既是科學技術跨界融合、集聚發展的趨勢,更是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和福祉!它將開創醫學領域的新時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促進醫研企結合,推進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等創新主體高效協同;加強醫藥成果轉化推廣平臺建設,促進醫學成果轉化推廣。加強慢病防控、精準醫學、智慧醫療等關鍵技術突破。同時,伴隨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藥學服務模式也亟需轉型。2018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快藥學服務轉型,提供高質量藥學服務。慢病管理任重道遠,精準醫學蓄勢待發,臨床藥學大有可為,合理用藥勢在必行!

北京藥學會應用與轉化專委會供稿

2019年11月15日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49244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