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知識
字號 16

“藥”想安全,血藥濃度監測必不可少

2019年09月19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張琳

不久前看到這樣一則新聞—《癲癇藥中毒女孩走路“打醉拳”》:14歲女孩每天都像喝醉酒一樣,頭暈、嘔吐,走路直搖晃像“打醉拳”。醫生檢查后發現,孩子這種狀況竟是吃抗癲癇藥(苯妥英鈉)藥物中毒所致。

您可能會問,好好吃藥怎么會中毒呢?那服用藥物又應該注意什么呢?其實上述新聞中提到的苯妥英鈉是個體差異比較大,治療濃度和中毒濃度接近的藥物,在臨床上,為了避免類似的中毒情況發生,醫生會建議長期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進行治療藥物監測,也就是測血藥濃度。

在接受患者用藥咨詢時,藥師經常遇到患者拿著血藥濃度化驗單問為什么要檢查這個項目?大家往往對抽血查肝功、血脂、血糖這些項目比較熟悉,但不太了解監測血藥濃度這個項目有什么用。下面藥師就為大家講講關于血藥濃度的那些事兒。

什么是血藥濃度?

血藥濃度是指藥物吸收后在血漿內的總濃度,包括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或在血漿游離的藥物,有時也可泛指藥物在全血中的濃度。藥物作用的強度與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成正比,藥物在體內的濃度隨著時間而變化。

每種藥物都有一個有效濃度范圍,也就是最低有效濃度到最高有效濃度之間的范圍。達不到這個范圍治療往往無效,而超過這個范圍出現毒副作用、中毒反應的概率明顯增加。

為什么要監測血藥濃度?

為了讓大家明白為什么要監測血藥濃度,我們舉個例子:如甲、乙、丙、丁四名患者均患有同一種疾病,同時服同一種藥物,相同劑量,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存在以下四種不同情況,如圖1。

這時候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不同的患者服用同一藥物同一劑量會產生不同結果呢?這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而復雜的個體,人與人之間在生理、病理和遺傳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人體對藥物的不同反應。監測血藥濃度可以個體化調整給藥劑量,從而達到提高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目的,使醫生在用藥時能夠“心中有數”,最大程度減少用藥(包括加量、減量換藥、停藥等)的盲目性。最終目的是使藥物在治療中發揮最佳療效,而不良反應最小,提高臨床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什么情況需要監測血藥濃度?

雖然監測血藥濃度是指導個體化給藥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藥物均需要測血藥濃度。對于有效濃度范圍寬、毒性小、短期服用或個體差異小的藥物,一般都不需要做血藥濃度監測,比如我們常用的退燒藥。發燒患者的體溫降下來了就表明有效,不必再花力

氣測血中的藥物濃度了。

需要監測血藥濃度的情況

●治療濃度與中毒濃度很接近的藥物;

●藥代動力學個體差異大,具有種族、遺傳差異的藥物;

●長期使用容易蓄積中毒的藥物;

●具有非線性藥代動力學的藥物;

●為預防慢性病發作需長期使用的藥物;

●治療指數低、安全范圍窄、毒性反應強的藥物;

●合并用藥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療效時;

●改變用藥劑量后;

●用藥依從性不佳的患者;

●特殊人群(嬰幼兒、老年人、妊娠、肝腎功能異常者)。

如何解讀監測結果?

患者在拿到血藥濃度監測報告單的時候,血藥濃度數據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解釋。

1.采血時間:如果需要通過監測血藥濃度調整給藥劑量,通常需在早晨未服藥前采血測定穩態谷濃度,其他時間采血測定的值參照意義不大;如果需要判斷是否為藥物過量中毒則可以隨時采血。

2.生活習慣:患者是否有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因為這些因素可能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血藥濃度,如吸煙可加速氯氮平的代謝從而降低血藥濃度。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雖遵醫囑用藥,但血藥濃度會偏低且療效不佳。

3.其他:患者病史、用藥史,結合其他檢驗指標如肝腎功能、血漿蛋白含量等因素綜合考慮。

所以,血藥濃度監測是實現合理用藥的一種有效手段,并且可以和基因檢測技術一起更好地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更好地服務臨床。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370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