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講堂
字號 16

中暑,如何對癥選用中成藥?

2019年09月19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莊紅艷

中暑是指夏季人體在烈日下暴曬或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中而出現的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若人們在環境溫度較髙、濕度較大和無風的情況下長時間從事重體力勞動,且未開展降溫保護措施,就容易引發中暑。此外,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也是引起中暑的高危因素。

中暑按照輕重程度來分,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先兆中暑主要表現為身熱、頭痛、頭昏、頭漲、乏力、心悸、胸悶、口渴、多汗、惡心、吐瀉、小便短赤等;輕度中暑患者體溫一般在38℃以上,面色潮紅、大量出汗、頭暈、口渴,或者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降低、脈搏加快等;重度中暑應立即送醫院急救。中暑是一種致命性急癥,以高溫和意識障礙為特征,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抽搐、永久性腦損害、腎衰竭等,嚴重者甚至死亡。

中暑常見中醫辨證分型為:中暑陽證、中暑陰證、暑熱動風證和暑熱蒙心證。各種分型的臨床癥狀及首選成藥如下:

中暑陽證

以氣分暑熱表現為主。癥見顏面灼熱潮紅、皮膚干燥無汗、煩躁、口渴多飲、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脈洪大、兼見惡寒。

首選成藥:

⑴金梅清暑顆粒:適用于夏季暑熱,口渴多汗,頭昏心煩,小便短赤,暑癥。開水沖服,每次15克,一日2次。

⑵清涼含片:適用于受暑受熱,口渴惡心,煩悶頭昏,咽喉腫痛。含化,1次2~4片。

中暑陰證

由中暑陽證轉化而來,癥見身熱、汗出、神疲乏力、胸悶氣短、納呆便溏、舌淡?白、脈洪緩等,氣陰兩虛而以氣虛為突出之癥狀。若大汗不止,或吐瀉頻繁,耗氣傷陰,則見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四肢厥逆、呼吸淺促、冷汗自出脈微細欲絕。

首選成藥:

⑴藿香正氣水: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口服,成人每次5~10毫升,一日2次,用時搖勻。

⑵十滴水: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頭暈、惡心、腹痛、胃腸不適。口服,一次2~5毫升,兒童酌減。

⑶避瘟散:祛暑避穢,開竅止痛,用于夏季暑邪引起的頭目眩暈、頭痛鼻塞、惡心、嘔吐、暈車暈船等。口服,一次0.6g,外用適量,吸入鼻孔。

暑熱動風證

癥見身灼熱、頭頸痛,甚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神迷不清、喉間痰壅,或見舌紅?黃干、舌紅少津、脈弦數。

首選成藥:

紫雪膠囊:清熱解毒,止痙開竅。用于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驚風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

暑熱蒙心證

癥見高熱煩躁、汗出胸悶、猝然悶倒、神昏、不省人事、舌質紅絳,脈洪數。

首選成藥:

(1)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癥見上述證候者。每次1丸(3克),一日1次。

(2)局方至寶丸:清熱解毒,開竅鎮驚。用于溫邪入里、逆轉心包引起的高燒驚厥、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小兒急熱驚風。大蜜丸,口服,每次1丸。

總之,發生中暑時,應盡快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并積極處理。持續監測患者的體溫、血壓、呼吸、脈搏等變化,密切關注病情發展。還需要注意的是,中暑恢復后數周內,避免暴露于陽光下和室外劇烈活動。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460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