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藥物與人》2018年11月號
兒童使用解熱藥物有門道
北京積水潭醫院?毛夢浙
秋去冬來,又到了兒童感冒高發季。發燒是兒童感冒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癥狀。長久以來,很多人對于選擇解熱藥物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區。今天就讓藥師為大家系統地整理一下關于解熱藥物的有關知識。
發熱,俗稱發燒,是指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由于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如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因此判定是否發熱,需要因人而異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解熱藥物通常分為以下幾種:
對乙酰氨基酚: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多的解熱藥物。其具有療效明確、不良反應少、耐受性好、用藥安全的特點。目前市場上有對乙酰氨基酚的緩釋片劑、混懸滴劑、糖漿劑、顆粒劑及栓劑,劑型較為豐富多樣,比較適合小兒解熱。對乙酰氨基酚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于2個月以上小兒首選解熱藥。兒童常用劑量為口服每次每公斤體重10~15mg,每4~6小時1次。
布洛芬:對比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解熱作用更快,體溫下降更明顯,退熱持續時間可達8小時。對于3個月~12歲的兒童均有確切的解熱作用。兒童常用劑量為口服每次每公斤體重5~10mg,每6~8小時1次。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布洛芬的膠囊劑、混懸劑、顆粒劑等。其有多種口味,服用方便,劑量易掌握,也是目前市場上常用兒童及成人解熱藥物之一。同時,布洛芬是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患兒的首選解熱藥。
阿司匹林/賴氨匹林(阿司匹與賴氨酸的復鹽):是一種傳統的熱鎮痛藥。歷史悠久,解熱效果作較強,但由于副作用較大,加之新型解熱藥物的問世等原因,目前臨床不作為一線解熱藥物使用。新型非甾體抗炎藥(如雙氯芬酸):具有抗炎、鎮痛、解熱藥。由于新型非甾體抗炎藥多具有較強的胃腸道刺激等不良反應,故目前此藥物不作為解熱的首選藥物。
在了解了目前市場上常用的解熱藥物的一些知識后,我們還要了一些關于解熱的注意事項:
首先,由于影響人體的體溫的因素較多,不能單憑體溫來簡單的定發熱,還應結合當時患者的一般情況,精神狀態等綜合判斷。
至于低熱情況下是否可以用退燒藥,不能一概而論。體溫并不是是否需要用藥唯一的參考指標。退燒藥只能緩解癥狀,而不能針對病因治療??紤]到藥物可能潛在的副作用(特別是對于嬰幼兒而言),如果癥狀不明顯,是可以暫時不用的。但是如果因為發熱而出現了明顯的不舒適狀,也不必忌諱用藥。使人體感覺適,充分休息好,也是促進疾病康的非常重要的條件。一般體溫低于38.5℃以下,不需使用解熱藥物。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降溫的方法即可,如溫糖水有利于排汗,可以降低體溫;在腦門敷涼毛巾;用溫水擦拭頸部、腋窩等處來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
如果小于3個月的嬰幼兒發熱,原則上首選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冰枕、冷毛巾濕敷等,并充分補沖水分。當效果不明顯時,可選用退熱栓劑以減少不良反應。如果體溫持續不降,超過38.5℃時。可適當采用藥物降溫。
一般情況下,當體溫高于38.5℃以上且物理降溫效果較差時,就推薦使用藥物解熱。但應切記,發熱只是一種癥狀,是機體對抗致病微生物的一種方式,盲目退熱會掩蓋病情,妨礙正確的診斷。所以在使用解熱藥物解熱的同時,還應積極尋找發熱原因,治療原發疾病。否則,在解熱藥物藥效過后,患者體溫仍有可能出現反復現象。此外,還要注意解熱藥物應按時按量服用,不要隨意加大藥物劑量或縮短給藥時間。解熱藥物一般都需要通過多排汗來促使體溫下降,這時就應注意要多飲水,尤其是高熱患者,大量出汗容易虛脫,一定要保證體內水分充足,必要時可補充生理鹽水。體溫恢復正常即可以停藥,不需要連續用藥。兒童應用解熱藥物不宜超過3天。
由于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感冒藥大多為復方成分,有些感冒藥中本身就含有解熱成分,除非必要,否則不推薦常規聯合使用。如需必須聯合使用,則應根據選擇解熱藥物的種類以及感冒藥中的成分,調整給藥頻次或給藥劑量,以保證用藥安全。
對于0-5歲的不明原因發熱的患兒,既不推薦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聯合應用退熱,也不推薦交替應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熱。
解熱鎮痛藥并不能有效地預防熱性驚厥的發作。一些家長錯誤的聽信網上的謠傳,認為小兒發熱就會引起驚厥。所以小孩體溫稍有升高就使用解熱藥。這其實是不對的。熱性驚厥主要是由于高熱后顱內壓升高所引起的。只要家長和醫生根據情況適當的選擇物理降溫或者藥物降溫,均能避免驚厥的發生。
(本文版權歸北京藥學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0449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