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藥物與人》2018年11月號
“參”差不一—幾種名稱帶“參”的中藥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李麗華
一提起“參”,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人參,西洋參。其實名稱中帶參的中藥可不止這兩種,究竟有哪些常用中藥是以“參”冠名。又有哪些功效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黨參
黨參來源于桔梗科植物,是以根部入藥,含有多糖、苷類、甾醇等成分。黨參應用最早見于清代,本草從新中記載黨參能“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虛,用以調補,甚為平安。”《本草正義》中特別指出黨參具有:“補脾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的藥性特點。說明黨參是一味非常好的補益藥。它補氣的作用和人參十分相似,在一些補脾益氣的方劑中可以代替人參使用。臨床中常用它來治療脾胃虛弱,肺虛喘咳,氣短懶言,自汗,血虛萎黃,口渴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黨參具有調節血糖,促進血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抗潰瘍等多種作用。使用中要注意實癥、熱癥禁服。
苦參
苦參雖名為參,并沒有補益作用。它來源于豆科植物,因為它的植物形態和槐樹相像,所以有的地方稱它為野槐,地槐。古代醫家對苦參的功用總結的很好,是怎么說的呢?“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所以我們用它來治療下焦濕熱證和一些皮膚疾病,效果很好。現代藥理研究苦參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保肝、利尿、升白細胞等作用。苦參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它外用的歷史可謂由來已久,在漢代的時候有一個醫官叫淳于意,他就曾用苦參煎湯含漱,給士大夫治療齲齒。因其大苦大寒,所以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玄參
玄參來源于玄參科的植物。玄,在古代是什么顏色呢?小爾雅載:玄,黑色也。所以玄參也叫黑參。因其炮制入藥時飲片黑色,且其味咸,歸經入腎,與五行學說中黑色相對應,故而得名。另外,玄參還有一個別稱,叫元參,這個名字是清康熙年間才開始用的,康熙名玄燁,是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故而改“玄”為“元”。古代醫書《本草正》言:“玄參苦能清火,甘能滋陰,且降性亦緩。”由此得知,玄參也并沒有像人參一樣的補益作用,而是用于一些溫熱病及瘰疬,白喉,癰腫瘡毒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玄參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利膽、抗真菌等作用。因其咸寒,所以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不宜和中藥藜蘆一同服用。
丹參
丹參來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參,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是這樣描述它的:“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很詳盡的闡述了丹參的植物形態。因為此藥以色為治也,赤走心,故能逐心腹之邪,赤走血,凡血病凝結者無不治之。所以丹參是以色紫紅者為質優的,同樣不具有像人參一樣的補益作用。古代醫家言丹參為調理血分之首藥,故它能治療一切血瘀之證,及風濕痹證,瘡癰腫毒。熱病神昏及心悸失眠。現代藥理研究丹參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環、保護受損心肌、調節脂代謝、抗炎等作用。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因為丹參活血力強,所以無瘀血者慎用。孕婦慎用。不宜和中藥藜蘆一同服用。
太子參
關于太子參的名字由來,還有一個小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經常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后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并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發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于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后,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于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事實上我們現在用的太子參和古時不是一個品種,古時所用為遼參之小者,即短小的人參。現在所用的是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太子參的功效是補氣健脾,生津潤肺。用于脾虛體倦,久病氣虛,陰虛燥咳。太子參有近似人參的功效,但其藥力和緩,為清補之品,有補氣而不生燥熱的特點。現代藥理研究太子參有增強免疫力、鎮咳、抗菌抗病毒、延緩衰老等作用。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沙參
沙參分為南沙參和北沙參,來源于兩種不同的植物。南沙參來源于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或沙參,北沙參來源于傘形科植物珊瑚菜。它們都是以根部入藥。在性狀上南沙參質松而泡,北沙參質堅而實。兩者功用相似,均以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為主要功效。但北沙參清養肺胃作用稍強,肺胃陰虛有熱之證較為多用。而南沙參尚兼益氣及祛痰作用,較宜于氣陰兩傷及燥痰咳嗽者。肺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用。不宜和中藥藜蘆一同服用。
綜上所述,這些名稱中帶參字的中藥,因為來源不同,所以治療的證侯也不同,我們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區分清楚。可謂此“參”非彼“參”,功效各不同。用“參”需對癥,方能顯奇功。
(本文版權歸北京藥學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49994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