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8月24日訊 醫藥流通行業連接著上游醫藥生產企業和下游零售終端,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也是質量管控的重要環節。醫藥流通企業從上游醫藥生產企業采購藥品,再批發給下游的醫院、藥店等終端,在整個醫藥供應鏈中承擔著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樞紐作用。
具體講來,醫藥流通企業承擔貨物的集散、配送和渠道庫存作用,同時承擔醫院到廠家這一過程中的資金墊付功能(解決生產企業應收賬款,保障其現金流)。
醫藥流通企業的下游信息傳導作用,不僅幫助上游醫藥制造企業實現“以銷定產”的物料生產計劃,還能實現醫療終端市場的信息收集和反饋。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508家。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前100位藥品批發企業主管業務收入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68.9%,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其中前3位藥品批發企業占33.5%,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前50位企業占63.1%,比去年提高3.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藥品批發企業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51.7%,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藥品批發企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在市場上占有一定規模的藥品批發企業的經營能力、運營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被淘汰者:小型流通企業面臨倒閉
不論是“兩票制”還是“營改增”,最終目的只有兩個:第一,壓縮流通環節,降低藥品價格;第二,國家通過嚴格的金稅手段加大對偷稅、洗錢、商業賄賂等一系列灰色空間的監管,提高流通企業成本,以凈化商業環境。
事實上,在嚴格新政下,不難預料將引發醫藥流通企業的集聚整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醫藥流通企業面臨因業務減少、合規檢查吊銷執照,部分面臨被收購、轉型或者淘汰。長遠來看,無疑提高行業集中度,并凈化了經營環境。這與國家最近下發討論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行業整體發展指標相一致。
“兩票制”實施使得醫藥供應鏈渠道扁平化。加上實施“營改增”,對年應稅銷售額小于五百萬元的小規模納稅人企業在抵扣進項稅點、稅額方面做了明確限制,計稅方式和處理稅務成本均高于一般納稅人,將使其市場競爭力大大削弱,從而影響其業務發展。
整體壓力:利潤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從目前部分省份推行“兩票制”的態度以及第一票界定來看是各有不同,對于大型藥品流通企業,集團內調撥是否算作一票關乎全國性分銷業務是否發生斷崖式萎縮的風險。那時,傳統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國藥控股、華潤醫藥、九州通等)擁有的全國性調撥業務將會萎縮甚至面臨轉型,而轉向招標品種(醫保支付)以外藥品全國商業調撥,或轉戰零售市場或者民營醫院。對于早期介入分銷辦零售、發展“批零一體化”業務的醫藥商業公司而言,就變成了新的業務增長點。然而,相比于以往全品種大分銷業務而言,銷售額同期差異將史無前例。
此外,隨著兩大新政的推行,特別是“營改增”政策的實施,對于最上游的醫藥原材料供應商而言,各項費用嚴格計入稅控系統,使其經營成本增加,勢必相應提高原材料銷售價格;下游最大終端醫療機構的壓力則來自逐步實施藥品“零加成”所減少的純利。供應鏈上下游壓力傳導,將迫使中間醫藥流通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由此,醫藥流通企業面臨市場的嚴酷考驗。
升級機遇:推動一體化供應鏈管控
隨著“兩票制”的到來,不論是進口品種還是國產品種,更傾向于與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合作,主要原因是:大型醫藥流通企業有強大的資金墊付能力,可保障上游藥企應收賬款;具備符合GSP規范倉儲、配送和終端網絡覆蓋;有強大的商務和銷售團隊支持保障藥品的渠道管理。
危機與機遇并存——借助“兩票制”可實現醫藥流通企業全國/區域(省內)一體化運營的供應鏈管控目標。
“兩票制”界定之爭
根據目前各省研討會和征求意見稿,關于“兩票制”定性問題主要集中在:進口品種全國代理認定(根據福建省、江蘇省意見稿認定,本文預定為生產商不算作一票);制藥企業經銷商認定;集團內商業調撥認定;偏遠地區是否允許三票;托管醫院的認定等。
有消息稱,國醫改辦函最近下發《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文件(即“100號文”)指出:藥品流通集團型企業內部向全資或控股子公司調撥藥品可不視為一票,但最多允許開一次發票,且加價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另外,藥品流通企業為偏遠、交通不便利的鄉(鎮)、村醫療衛生機構配送藥品,允許在“兩票制”基礎上再開一次藥品購銷發票。
不論后期具體實施條例發布是否有變,我們姑且以中央最初發文態度嚴格界定“兩票制”。假定醫藥流通企業集團內部調撥算作一票,以進口品種、國產品種兩個維度分析“兩票制”下商業公司集團內部可選經營架構來分析。(具體見圖1、圖2)。
由于進口品種全國代理認定為生產商,那么醫藥流通環節第一票開據的起點將從進口總代理(分銷)開始。可以發現,在圖1的情況下,全國分銷集團內調撥其實等同于外部商業調撥。此時,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內調撥可選擇開據的第一票,要么是省級公司(二級公司),要么直接銷給地市級公司(三級公司)。
對于沒有自建銷售隊伍的國內制藥企業,第一票的開據就有三種選擇。然而不論是進口品種還是國產品種,第一票選擇結果的最大區別歸納為兩個:上游制藥企業在商業公司開戶數;稅收上繳的當地主管部門不同。
全國一體化平臺的必然性
從供應鏈集成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看,上游工業傾向于與一家網絡覆蓋廣、資金充裕的大型流通企業合作。具備這樣資源的全國性流通代表企業(國藥控股、華潤醫藥、九州通、上海醫藥等)將首先獲得上游制藥企業的青睞。
眾所周知,現代供應鏈理念追求渠道扁平化、信息傳遞的高保真、服務高效節能。因此,需要供應鏈上下游的信息高度共享,并且要打破倉儲配送物流格局實現供應鏈總成本的最低化。
然而,醫藥有其特殊屬性加上歷史因素,藥品供應鏈一直處于相對原始的封閉模式。
“兩票制”以前,由于各省市區域間政策和地方保護等因素,造成醫藥流通企業無法打破區域限制實現全國供應鏈一體化。全國性醫藥流通企業(國藥控股、華潤醫藥、九州通)一直在打造省內一體化運營平臺。
而“兩票制”的到來使得流通環境發生了變化,全國性醫藥流通企業將面臨抉擇——第一票開據給全國性分銷平臺還是各省級分銷平臺?
從供應鏈采、銷、存一體化管控的目標來看,終極目標一定是實現供應鏈業務平臺全國一體化。這樣不僅可以借助各省招標采購平臺的帶量數據及歷史銷售記錄實現采購計劃的精準測算做到“以銷定采”,而且還能為上游醫藥制造企業制定生產計劃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做到“以銷定產”的精確計劃。
在當前醫藥流通市場環境下,如何進行選擇是個戰略性選擇。筆者認為,其選擇標準一定是結果導向,即通過兩種方案的反復推演測算出二者的固定成本和邊際收益。然而,不管是何種選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形成集中統一的上下游管理體制、科學合規的采、銷、存過程管控。
www.PharmNet.com.cn 2016-08-24 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42495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