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5月6日訊 四五月份的天氣乍暖還寒,正如新藥研發圈子里一直彌漫的空氣:希望其實就在咫尺,但要真正到達那個終點,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提及亞洲藥物研究與開發,中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關注焦點。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歷了非常大的演變,跨國藥企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
“我們鼓勵跨國人才交流,比如研究人員從國內的研發中心去柏林或是美國工作。整個研發面向全球,新藥不僅要在中國上市,也要世界其他地方上市。”在位于北京的拜耳中心,記者見到了拜耳處方藥中國副總裁、醫學部總監郎志慧。這位此前在國外當臨床醫生,然后又在全球多家著名醫藥公司擔任臨床研發要職的醫學博士,對中國的研發領域表示出極大的熱忱與期待。
中國研發中心:怎樣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背景板】
風險這么高,依然在努力
新藥研發對人類生命來說是最重要的一種探索性科學,但開發一款新藥耗時長、費用高,且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未知(不確定性)和風險如影隨形。每個新藥研發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耗費十幾億美元進入了Ⅲ期臨床卻打水漂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萬一不幸運,有可能始終無法研發出新藥,或者到最后功虧一簣。”默沙東中國副總裁、中國醫學部負責人鄭以漫博士這樣告訴記者研發的風險。
從投資產出比來看,制藥其實是一個非常高風險的事業:大概10000個在研新藥,最終能進入臨床的只有10個,而真正銷售能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可能只有1個。這種概率甚至比賭博還“可怕”。
“從最新的數字看,開發一款新藥平均需要12年、12億美元。宏觀層面,一類新藥或者一個新藥最終到臨床應用,其實是經過幾個階段的。首先是科學的研究。如果沒有實驗室、大學以及研究院的支持和努力,沒有科學的新發現和對疾病機理的探索,新藥的研發就無從下手。第二,研究獲得結果后,還要經過轉變的過程,即由一幫專家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換句話說,就是在了解疾病機理后,通過干預病理或生理過程而達到治療作用。然后,藥廠或要付出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和10年的漫長等待,經歷數個Ⅰ至Ⅲ期臨床試驗,最終將藥推向市場。”在郎志慧看來,這幾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北京!上海!
未知與風險背后,創新仍是推動制藥企業業務增長的引擎,全球頂尖藥企的長期競爭力仍然在新藥研發的儲備上:看上中國研究能力的企業越來越多,跨國藥業巨頭們正努力在中國的實驗室里研發新藥,或者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
在一張關于國際制藥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的情況表中,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北京上海兩地最被優選。比如,設在上海的禮來中國研發中心、(上海)阿斯利康東亞臨床研究中心、上海羅氏(中國)研發中心;以及設在北京的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有限公司、拜耳中國藥物發現-創新中心、默克雪蘭諾中國研發中心、默沙東研發(中國)有限公司等。
“2011年默沙東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研發中心,目前擁有400多位科研人員和員工,具備了做后期研發也就是產品研發的各種能力。可以說,我們在中國的研發投資逐漸加大。”在默沙東研發(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正卿博士看來,過去的兩年,中國國家政策發展一直在朝積極正向發展,比如國家對藥品質量的要求更加標準、更加嚴格,藥審制度的改革又讓創新藥的快速獲批上市成為可能。
那么,為什么選擇北京、上海?一位研發人士在丁香論壇上表述的觀點或許有些代表性:“理由很簡單,在北京,集結了國家監管部門、審評中心、中檢所等,無論是業務的辦理還是溝通都很方便;不僅外企在這里設立研發中心,國內不錯的研發型藥企通常都會在北京有一個專門負責報批的辦事處,或者類似級別的研發中心。上海則是整個長三角的中心,國內不少優質藥企聚集在此,而且上海的國際化程度也非常好,如張江已經顯現出聚集效應了。至于中西部,無論市場還是人才或其他方面,都難以與北京、上海同日而語。
一位將中國研發中心選址在北京的某外企的全球臨床發展總裁則公開表示:更多的是考慮到所關注的研究領域與其相應的合作伙伴,包括一些大學及其附屬的生物科技公司。比如,清華和北大這兩所院校在相關領域的研發能力就很有吸引力。
除了歐美的制藥巨頭外,亞洲的制藥企業也瞄準了中國研發。就在近日,由韓國第一大制藥企業投資,總額將達5億美元的“韓美藥品全球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在國內舉行項目簽約儀式。該企業以長效蛋白、多肽藥物技術和口服藥物技術為核心,我國兒童藥媽咪愛即是由其投資興建的北京公司研發生產。
沒有實驗室,只是辦公室?
一方面,中國正不斷融入全球藥品研發體系,國際制藥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給了國內藥企與國際先進醫藥研發技術親密接觸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則是,對于多數外企而言,中國研發中心所承擔的作用或顯得相對薄弱:主要是針對國外已有新藥到中國上市做配套開發如做臨床試驗、向藥監部門的申報等,難以接觸到跨國公司研發的核心。此外,在華研發中心的成本優勢已經越來越淡化。
“在北京設立的研發中心,沒有實驗室,只是辦公室,主要負責文件資料類,申報、法規注冊方面的工作。”一位全球排名前10的外企相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說。
即便如此,也有積極的一面。有觀點指出,這些跨國醫藥公司在華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的最終結果之一,是若干年后給中國本土培養一大批精通研發技術和研發管理的中高級人才。師夷長技以“自強”,對于未來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也是很好的基石和希望。
中國是臨床試驗的重角
臨床試驗方面,中國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拜耳將越來越多的中國患者納入到全球臨床試驗中。目前在中國有107項臨床試驗已完成或正在進行中,是8年前的近三倍。”郎志慧如是介紹道。
事實上,不止是藥企,臨床醫生也對中國臨床試驗的參與度表示出極大的關注與興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進教授給記者舉了個例子:一項在歐美進行的治療結直腸癌的Ⅲ期隨機試驗,其結果顯示新藥組中位生存期比安慰劑組改善了29%。“這些歐美研究的數據究竟能否直接拿來用于我國患者的治療尚待確認。于是,我們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患者中開展相關研究以進一步證明。”
李進相信,中國醫生正在不斷成長、成熟,不少專家逐漸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才能。中國的臨床研究已不同于10年前,不再只是參與者、旁觀者,今天已有能力主導這些大型的甚至跨國的臨床試驗。“中國醫生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而且各中心進行臨床試驗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臨床試驗的數據逐漸獲國際認可。”
保持速度與激情:沒有紅海,我們看到的全是藍海!
【背景板】
老牌原研藥“壓力山大”
近幾年中國醫藥政策頻密:降低藥價;支持國產藥創新等趨勢,似乎使原研藥的“價格鴻溝”漸漸發生變化。幾乎所有跨國企業目前遇到的挑戰是,很多產品是成熟產品,因而市場上產品的差異化在不斷減少;同時正在中國開展的一致性評價工作促使國內仿制藥質量不斷上升,對于大量的專利過期藥物來說,需要奮力抗擊仿制藥對其市場份額的侵蝕。
傳統業務:躲不開的定價權衡
從戰略上看,跨國藥企不僅需要從傳統業務中獲取穩健增長,還需要重新探求傳統業務延續利潤創收的可行模式,以往“銷售驅動”的模式正慢慢轉化為“創新驅動”。此時此刻,控制成本、尋求差異化和保持創新激情成為必選題。
對于稍顯敏感的藥價問題,在記者的采訪中,一些跨國公司中國區負責人也坦誠表示,價格的構成可能是兩部分,一是堅持高品質、二是鼓勵創新。接下來必須堅持的是,推進內部流程的創新,并注意成本控制,以持續降低成本,力爭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同時保持更有競爭力的價格。
一位外資藥企高層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成熟的處方藥市場一定不會放棄,因為總量還是很大。而招標政策和整個新醫改的趨勢,將使得這個成熟市場越來越難做。”因此,外資藥企對于傳統藥物的定價、銷售策略都在隨之發生轉變。
重磅新藥:熱門領域“擠”之有理
現在,總體來看,很多外資藥企的對策是——成熟產品寶刀未老,但注意力逐漸轉移至重磅新藥上。
放眼全球研發領域,藥物的創新,特別是對于未滿足臨床需求的腫瘤、糖尿病等領域的創新藥研發,一直是制藥公司追逐的熱點,同時,這也是研發領域的難點。
“比如,糖尿病是一個世界公共衛生難點,不僅難以治愈,且在醫療花費投入不菲。所以,很多藥企專注于糖尿病領域的研究實際上是非常有必要的。”鄭以漫表示,現在大熱的腫瘤、糖尿病領域,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醫學難題還未解決,醫療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如果問題已經得以解決,比如甲亢,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四五十年,原本的藥物治療效果就不錯,所以就沒有新藥再出現。
“很多公司都集中在一些很熱門的領域研發,其實是一件好事情,任何藥品都有優點和缺點,適合的藥才是最好的藥。”鄭以漫表示。
“我沒有看到紅海,我看到的全是藍海。”拜耳處方藥事業部中國及亞太區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江維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很大,藥企目前服務到的人群還很有限。
對于國內一些低水平重復的研發項目,作為腫瘤科醫生,李進提醒,做研發最忌“華山一條道”,如果換換思路、換換方向,就可能會研發出醫學上更值得期待的原創新藥。
部分國際制藥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的情況
設立 時間 |
跨國 公司 |
所在地 | 設立機構名稱 | 業務范圍 |
1995.03 | 葛蘭素史克 | 天津 | 天津非處方藥研發中心 | 中藥的篩選和開發 |
2001.10 | 法國施維雅 | 北京 | 施維雅(北京)研究發展中心 | 中藥的篩選和開發 |
2002.01 | 丹麥諾和諾德 | 北京 | 諾和諾德(中國研究發展中心) | 生物技術基礎研究 |
2002.11 | 阿斯利康 | 上海 | (上海)阿斯利康東亞臨床研究中心 | 臨床研究 |
2003.10 | 美國禮來 | 上海 | 禮來中國研發中心 | 合成化學研究 |
2004.10 | 羅氏制藥 | 上海 | 上海羅氏(中國)研發中心 | 尋找和優化藥物分子 |
2005.11 | 美國輝瑞 | 上海 | 輝瑞中國研發中心 | 臨床研究生物統計 |
2005.10 | 賽諾菲安萬特 | 上海 | 賽諾菲安萬特中國研發中心 | 開發中藥 |
2006.03 | 美國惠氏公司 | 北京 | (北京)早期臨床藥物研究中心 | 臨床研究 |
2006.11 | 諾華制藥 | 北京 | 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有限公司 | 乙肝、癌癥等研究開發 |
2007.03 | 阿斯利康 | 上海 | 阿斯利康中國創新中心 | 轉化科學、癌癥研究 |
2007.07 | 葛蘭素史克 | 上海 | 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 | 神經性退行性病變研究 |
2008.10 | 美國禮來 | 上海 | 禮來全球研發中國總部 | 尋找、促進和管理與國內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研發和風險投資 |
2008.10 | 賽諾菲安萬特 | 上海 | 上海研發中心、北京生物統計中心 | 創新藥物研發 |
2009.02 | 拜耳 | 北京 | 拜耳中國藥物發現-創新中心 | 創新藥物的開發 |
2009.04 | 美國強生 | 上海 | 強生制藥研發中心(亞太區總部) | 創新藥物研究 |
2009.03 | 雅培公司 | 上海 | 雅培上海研發中心 | 癌癥、免疫以及抗病毒領域的藥物研發 |
2009.09 | 健贊 | 北京 | 健贊亞太研發中心 | 骨科、移植、免疫、癌癥、內分泌以及心血管疾病 |
2009.11 | 默克雪蘭諾 | 北京 | 默克雪蘭諾中國研發中心 | 生物分析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腫瘤、神經變性疾病、風濕病 |
2010.09 | 勃林格殷格翰 | 上海 | 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研發中心實驗室 | 免疫、腫瘤方面的適應癥 |
2010.10 | 美國輝瑞 | 武漢 | 輝瑞武漢研發中心 | 病患基因學的診斷和研究,治療新型肺癌和肺有關藥物以及疫苗,靶向醫療個性化的方式和生物標志物的研發 |
2010.11 | 美國禮來 | 上海 | 禮來中國研發中心 | 研發滿足中國乃至亞洲患者的糖尿病藥物需求 |
2011.12 | 默沙東 | 北京 | 默沙東研發(中國)有限公司 | 臨床研究、臨床試驗運營、注冊、藥物安全、項目管理、生物統計與科學數據管理 |
后記<<<
中國創新能力的長足進步 給世界一個微笑
為什么藥物領域的創新需要如此漫長時間的等待?
采訪中,一個正能量的答案是,需要平衡速度和可靠性。換句話說,治療的有效性必須保證,而安全性則需要在長時間的臨床中不斷求證。
所以,不要心急!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企業能夠解決的問題。制藥企業也非常希望能夠讓研發的時間縮減得越短越好,但同時我們又要保證新藥用在人的身上一定要安全無害,不要給病人帶來新傷害。”
“醫藥行業是在很多規范下經營的,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法律要求。我們手邊所做的任何一個產品的研究,必須符合國家政府對藥品開發的法規要求。藥物最后在患者身上使用,各國政府都需要“不僅有效而且無害”的證據。所以,平衡速度和可靠性是有其道理的。這么多年來,各國政府都這樣要求,但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讓所有研發人員倍感歡欣鼓舞的是,為加快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仿制藥的研發上市,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國家主管部門已發布意見,明確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創新藥,臨床急需、市場短缺的藥品將優先審評審批。
在不少跨國企業研發人士的眼中,盡管目前中國在原研藥領域并非領先,但是最近幾年,中國藥企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一些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新藥品種,雖然不是同類第一,但可以說是同類里比較優秀的。原研藥的基礎是科學的發展,為什么美國、歐洲原研藥多,就是因為在大學以及科學機構里做科學研究的人非常多。以后中國需要將這種能力結合起來,這樣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原研藥。”
而國際性企業的研發平臺,也對中國研發人員伸出了橄欖枝。“創新不分國界,中國創新能力的提高給全世界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們現在管理團隊大部分都是中國人。實際上哪里人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人才要有國際化視野,要有對本國市場的認知,這才是我們衡量人才的標準。比如,是否有跨部門的經驗?跨文化經驗?我們需要員工有批評性眼光,鼓勵其勇于嘗試,在失敗中尋找成功。我們也試圖提供一個有競爭力的平臺以及學習環境,讓他們有更好的空間去嘗試。”
因此,在研發領域,國內外的互動更加深化。用一位國際企業中國區總裁的期待結尾,那就是——“全球藥業是個整體,包括國際企業(我們不是外企,扎根在中國很多年,應該是國際化企業),包括國內企業(他們以后也會變成國際企業),都在共同努力構建一個美好的中國。”
www.PharmNet.com.cn 2016-05-06 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889762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