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十月,我國醫藥進出口總額837.84億美元,同比增長4.27%,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5.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466.12億美元,增長3.89%;進口額371.72億美元,增長4.75%;對外貿易順差94.4億美元,同比增長0.63%。
受到外部主要經濟體需求不振、新興市場動力不足、價格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國內綜合成本高企、匯率風險提升、產業結構艱難轉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醫藥外貿整體步入低速增長期。
上半年我國醫藥外貿進出口增幅起伏較大,尤其是進口增幅受到明顯抑制;但隨著年底企業出貨相對集中、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的促進外貿穩增長政策逐步顯現等,預計全年醫藥外貿整體增速將有小幅回升。
我國對歐盟、日本出口呈恢復性增長,但對東盟、巴西等新興市場出口下滑的趨勢沒有改善,加之受市場價格競爭激烈等影響,預計全年醫藥外貿在低位運行的態勢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商品結構
中藥類:出口增長放緩,進口小幅下降
1~10月,中藥類產品進出口總額39.26億美元,同比增長4.99%。出口30.83億美元,同比增長6.75%。進口8.42億美元,同比下降0.97%。
出口方面,植物提取物增速趨緩,增幅由上半年近30%,降至1~10月的24.41%。
而受出口價格和數量回落的影響,中藥材及飲片是中藥類唯一下降的產品,同比下降17.74%。經過前幾年中藥材價格的非理性上漲,自去年起,價格已逐漸回復到合理區間。此外,飲片行業今年以來受CFDA飛行檢查影響較大,不僅涉及幾個中藥材專業市場,還有70多家中藥飲片企業的GMP證書被收回。
中成藥出口數量同比下降3.06%,出口價格增長7.52%,出口額增長4.23%。數據雖有增長,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主要障礙是新市場開拓困難,在不了解中醫藥文化的地區,往往需要“削足適履”或直接作為食品補充劑。此外,2011年《歐盟傳統藥注冊法令》實施,也成為中成藥出口歐盟的陰影。而2014年5月1日起,英國禁止銷售所有未經注冊的傳統藥,進一步限制了中成藥在歐盟的發展。
進口方面,除植物提取物增幅35.64%外,均呈下降態勢,以中藥材及飲片最為明顯,下降28.15%。受最大進口品種京都念慈菴蜜煉川貝枇杷膏注冊到期的影響,中成藥進口下降11.52%。保健品之前可按食品進口,但新規要求須進行保健食品注冊后方可進口,抑制了保健品的進口增長。
西藥類:進出口雙升,但增幅低位徘徊
1~10月,西藥類產品進出口額485.52億美元,同比增長2.1%。出口26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2%;進口222.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
大宗原料藥仍是我國醫藥外貿出口的主要品種,占整體醫藥出口額的45.92%。1~10月,大宗原料藥出口額214.05億美元,同比增長僅0.78%,出口數量同比增長4.08%,出口價格則下降3.17%。原料藥出口增長主要靠數量拉動。制約原料藥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未有效解決,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的局面未有明顯改觀,如VC、VE、撲熱息痛等,即便短期出現部分企業因環保等成本上升因素停限產等,但前期庫存較大,加之外需不振、貨幣貶值、主流市場和新興市場的購買力有所下降、出口退稅的調整增加了部分產品的價格下行空間、競爭對手采取低價競爭策略等,加劇了價格下行壓力。整體來看,原料藥出口增速下行趨勢已不可逆轉。
西成藥和生化藥出口雖有所上漲,但出口金額有限,分別為26.29億和22.26億美元,僅占西藥出口總額的18.48%。國內企業應將重心向高端制劑等下游產業鏈傾斜,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
進口方面,1~10月西藥原料藥進口額6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97%,進口萎縮反映出國內原料藥替代能力在逐步增強。西成藥、生化藥占西藥進口的68.7%,在貿易中的比重穩步提升,但增幅趨緩。造成制劑類產品進口放緩的主要原因有:諾華、阿斯利康、輝瑞等制藥巨頭的專利產品到期,重磅仿制藥陸續上市;我國對藥品審批的市場準入規則改變,跨國藥企審批優勢削弱;跨國藥企在中國投資熱情仍高,生物藥、仿制藥等前期投資項目的產品陸續投放國內市場,抑制了進口藥品的增長;許多地方政府推出新的招標系統以降低藥品采購成本,并推動跨國藥企更加直接地與廉價仿制藥展開價格競爭,不少外企撤出一些省的招標,進口意愿明顯下降。此外,醫藥領域反商業賄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利藥進口。
醫械類:進出口增速平穩,高端設備需求持續
1~10月,醫療器械類進出口總額313.07億美元,同比增長7.63%。出口額172.69億美元,增幅6.33%。進口額140.38億美元,增幅9.28%。
出口方面,數量增長7.8%,價格同比下降0.66%,呈現出數量增長明顯、價格競爭激烈的特點。醫械各子行業產品,如中低端的一次性耗材、醫用敷料、保健康復用品,中高端的醫院診斷與治療、口腔設備與材料,出口均價呈全線下跌態勢,口腔設備與材料更是下跌29.17%。美國FDA和歐盟CE認證對中國醫用敷料提高市場準入標準、增加監管力度,致使醫用敷料尤其是Ⅱ類產品獲得歐美市場準入的難度加大。另外,高附加值的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出口雖然仍以外企為主,但內資企業份額在逐年上升。
進口方面,高附加值的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進口額100.14億美元,占醫藥類整體進口比重的26.94%,位居前列。這反映出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品在設計理念、質量控制、核心技術、營銷模式、售后服務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尚存差距。不過,國家制定引導衛生計生機構裝備國產醫療設備的規劃以及建立和完善主動使用國產設備的激勵機制日臻完善,重點推動三級甲等醫院應用國產醫療設備等政策措施逐步到位,將有利于國產醫療設備在國內市場的應用。
市場格局
出口:主流市場穩定,新興市場增長提速
1~10月,我國醫藥產品出口到216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是主要出口市場,出口額分別為193.04億、118.62億和89.41億美元,占比高達86.04%。我國對三大市場出口額升降不一:北美洲增幅最高,達9.33%,且量價齊升;亞洲小幅增長3.05%;歐洲市場持續低迷,下降0.52%。對新興市場出口額增長顯著,對拉丁美洲、東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增幅分別達到11.06%、9.48%、7.03%,反映出良好的市場潛力。
醫藥產品主要出口發達國家的格局沒有改變,出口前十大目的地依次是美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澳大利亞和巴西,十大目的地占比達57.34%。出口增幅較大的有韓國、美國和英國,增幅分別為13.2%、9.19%和7.36%。
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市場,在受到西方經濟制裁、政府財政資金緊縮,以及該國推進醫藥產品本土化生產進程和加快進口替代步伐等多重壓力下,我國對俄羅斯市場出口出現全面下滑趨勢,1~10月出口額為7.44億美元,同比下降14.11%。
進口:主體格局依舊,多元化發展趨勢
歐洲、北美洲是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主要來源地,比重高達74.43%,反映出歐美產品的優勢依然穩固,我國對兩個主要市場的產品需求保持穩定增長。值得注意的是,1~10月我國從亞洲中東地區、拉丁美洲的醫藥商品進口額分別增長22%和17.83%,反映出這些市場的供應能力在增強,我國醫藥商品進口來源呈多元化發展趨勢。
進口來源國排名前10的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瑞士、愛爾蘭、意大利、英國、瑞典和丹麥,10個國家進口額占比達72.84%,反映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來源地集中度較高,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格局保持穩定。1~10月,進口十大來源國中,法國是增幅最大的來源國,增幅為12.51%;其次為美國和丹麥,分別為10.54%和9.8%,反映主流進口市場穩定發展。
企業構成
出口:民營企業江山半壁,三資企業貢獻突出
1~10月,具有出口實績的醫藥企業共有29,293家,同比增長4.32%。其中,民營企業占比76.24%,三資企業占比17.9%,國有企業占比5.5%。民營企業完成了66.22%的出口量和51.62%的出口額。三資企業數量僅占出口企業總數的17.9%,但多是知名跨國制藥公司在中國投資設廠,產品檔次及附加值較高,雖出口量僅貢獻27.19%,卻完成了36.44%的出口額。
出口額前十名企業是上海怡世翔物流有限公司、通用電氣藥業(上海)有限公司、浙江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有限公司、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浙江橫店普洛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迪賽諾藥業有限公司。
前二十家企業占全部出口金額比值僅為9.64%,反映出我國醫藥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生產與效率協同性差,抗風險能力薄弱等特點。
進口:三資企業主力軍,國有企業實力顯著
1~10月,我國有醫藥產品進口實績的企業18,454家。其中,三資企業7398家,占比40.08%,完成61.53%的進口量和58%的進口額。民營企業占比52.79%,完成28.82%的進口量和24.26%的進口額。但是,就企業平均進口額來看,國有企業實力明顯強于其他類型企業,企業平均進口額是三資企業的2倍。
我國醫藥市場依然處于快速發展期,在特色原料藥、制劑、高端醫療器械等進口需求較大。此外,跨國藥企和具備實力的國外醫藥企業看好中國市場的成長性,加大市場開拓、研發和生產轉移的力度,加快了產業布局的步伐。這些原因促使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藥進口的主力軍。
省市外貿統計
東部難以大幅增長
東部沿海地區歷來是我國醫藥產品主產區和醫藥外貿的主力軍,1~10月,出口占據前5位的是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和山東。其中上海增幅6.7%,浙江增幅6.64%,廣東增幅6.1%,而排名第一的出口大省江蘇增幅僅為1.38%。東部省份由于產業結構調整、人工、環保及資源稟賦優勢的弱化加之出口基數較大等諸多原因,大幅增長困難重重。
西部發展分化明顯
與此同時,青海、新疆、重慶等中西部地區出口增幅超過30%,其中青海更是達到了66.9%,活力明顯提高;而西藏、黑龍江、吉林則領銜跌幅榜前三位,幅度分別下降52.47%、25.72%和19.51%。西部省份分化明顯,有些能夠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能的轉移,借助相對低廉的人力及資源成本和政策支持,獲取長足發展。但就整體發展而言,東強西弱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
延伸>>>
五大困難與五個法寶
現階段,我國醫藥外貿面臨的主要困難有:
成本要素不斷上漲。受人工、環保、融資等成本要素上漲的影響,我國醫藥產業低成本優勢正在弱化,加上匯率等因素,印度、越南等國的部分產品成本已低于我國。
低價惡性競爭嚴重。我國許多大宗產品產能嚴重過剩,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的中低端產品為主,議價及抗風險能力較低,產品同質化及低價惡性競爭問題嚴重。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中小企業發展主要通過銀行融資,但目前銀行信貸控制緊、限制多、審批慢。同時企業間相互擔保現象普遍,一個企業出現問題往往會引起連鎖反應,金融風險極大。
貿易便利化有待完善。海關領域存在稅則號歸類爭議,貨物通關便利化等問題。商檢領域存在部分醫藥級商品難以商檢,特殊產品商檢手續多、周期長,以及商檢的屬地化問題等。稅務領域存在退稅流程繁瑣、時間長,影響企業資金鏈周轉。藥監領域存在進口藥品注冊時間過長、委托加工藥品出口受限、藥品境外注冊存在困難等問題。
部分國家產品注冊困難。國內與國外在藥品規格上的差異性致使我產品出口部分國家注冊受阻。俄羅斯、印尼等國在注冊、認證等方面對我國設置較高的技術壁壘,影響企業出口。
應對的措施有以下5個方面:
1. 充分發揮金融杠桿穩增長作用。采取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引導企業利用外匯金融工具,擴大國際間人民幣結算范圍,降低企業匯率風險。減輕中小企業稅費,緩解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擴大對新興市場和不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對可提供信譽度支持的客戶,出口信保應適當提高保額和賠付率。
2. 細化、落實外貿便利化相關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國家支持外貿穩增長政策措施,并對已頒布的措施落實到位。
3. 支持企業“走出去”并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對企業在研發設計、國際高端市場質量認證、注冊自主品牌及銷售渠道等方面予以政策及資金支持。出臺具體措施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兼并或與東道國建立合資企業、收購當地生產線、開設子公司。加大對高端和新興市場開發的支持力度,包括通過政府間對話消除貿易壁壘、加大駐外機構市場調研和貿易促進力度等。
4. 培育龍頭企業,優化出口結構。出臺政策和措施加快醫藥企業兼并、聯合、資產重組,培育可與跨國藥企比肩競爭的行業龍頭企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支持制劑、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企業發展。
5. 加快標準接軌,突破技術壁壘。加快藥品檢查協定和藥品監察檢查合作計劃(PIC/S)談判進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國際社會共同開展監管合作,利用多雙邊機制消除技術性、政策性壁壘。
www.PharmNet.com.cn 2015-12-11 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96510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