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事件
最近,江蘇省衛計委下發通知,要求從2016年7月1日起,江蘇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也就是說,患者輸液只能去急診或住院。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截至2014年底,江蘇省共有三級醫療機構141個,二級醫療機構332個,一級醫療機構653個。按估算,除去兒童醫院,最終不能門診輸液的醫院將達到460個左右。此舉被視為對抗生素的又一次重拳出擊,然而也引發眾多爭議。抗生素濫用勢頭確實需要遏制,但大醫院門診禁止輸液是否因噎廢食?
◆正方 禁門診輸液是積極糾偏
抗生素濫用近些年一直被詬病,據統計顯示,中國抗生素人均年銷售量達到了138克,幾乎是世界人均年用量的10倍以上,由此引發了細菌耐藥性增強等一系列問題。有專家為此呼吁,抗生素濫用得不到控制,很快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境地。
而“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進入血液循環,極易出現肺肉芽腫、肺水腫、靜脈炎癥和過敏反應等。在很多醫生眼里,輸液相當于一場小手術,靜脈輸液也是公認的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國家食藥監局發布的《2014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中,涉及的藥品按給藥途徑統計,靜脈注射給藥占57.8%,比2013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
不過,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輸液用的“消炎藥”好得快,不論大病小病,都會主動要求輸液治療。對此,有觀點認為,江蘇省衛計委此舉是種“積極的糾偏”,從遏制抗生素濫用的角度看,不失為一種在困局下的有益嘗試。
◆反方 “一刀切”會否增加患者費用
事實上,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對抗生素的監管都越來越嚴格。去年安徽省就發布了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要求一些外科、婦科炎癥以及小兒的疾病不能使用抗生素輸液,引發熱議。當時有觀點認為,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實際情況,在臨床實踐中,會導致部分病人無藥可用,甚至延誤病情。
而江蘇省此次出臺措施,要求二級以上醫院明年底開始全面禁止門診輸液,也讓人擔心,會否無形中增加患者的醫療負擔。以后因病情需要輸液治療,只能去急診或住院才行,相關費用難免增加。而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最終是醫院和醫生說了算,如果在利益驅動下,輸液或抗生素之風剎不住,也是讓老百姓“白挨一刀”。
還有觀點認為,目前在抗生素的臨床使用上,大的公立醫院管理相對規范,濫用現象減少,反倒是一些鄉鎮基層醫院或私人小診所,濫用抗生素和輸液的現象比較嚴重。江蘇省此次出臺的措施,針對大醫院門診輸液“開刀”,會否導致一些患者為圖方便轉而去小診所輸液。這些基層醫療機構的濫用抗生素和輸液如何監管應該更成問題。
◆記者點評 當心“抗生素恐懼癥”
“后抗生素時代”,少用或盡量不用抗生素已成基本共識。“超級細菌”越來越多是抗生素濫用的一大明證。某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曾說過,20年前“80萬單位的青霉素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而現在要1000萬單位青霉素才行”,不少新的抗菌特效藥使用不到2年就失去特效,而研制新的抗生素大約要10年,新藥研發速度明顯跟不上細菌耐藥性的進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抗生素“下刀”狠一點,管制嚴一點,無可厚非。只是希望,這個偏差值不要太大才好,以免產生“抗生素恐懼癥”。民眾對于抗生素若從趨之若鶩變為避之唯恐不及,也不是什么幸事。現實中遇到不少這樣的個案,但凡醫生開了抗生素,就被視為亂開藥,但凡從醫院拿回來的藥里有抗生素,就不敢吃或者不敢足量吃三天,唯恐吃了就此耐藥,今后就無藥可治。殊不知這樣反而延誤病情。其實,大眾對于抗生素的認知,需要更加全面科學。
www.PharmNet.com.cn 2015-11-17 南方日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1642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