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藥品O2O產品尤其多,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每天都會冒出一個新項目。這些藥品O2O多是1小時送藥APP,如市面上的藥給力、快方送藥、叮當快藥、藥快到、藥快好、藥去哪等。
據一項“恐怖”的統計,1小時送藥APP可能多達上百個之多,這其中包括上線但未運營的產品。這類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醫藥電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痛點,解決了急需用藥,不用1小時就能送貨上門,甚至半小時以內就能到貨,還提供夜間送藥服務,打造出了一種速度上堪稱極致的用戶體驗,這也是眾多創業者及醫藥企業扎堆在1小時送藥APP上面的重要原因。
藥品B2C從2005年誕生第一張牌照開始,至今已有10年的發展時間,這10年發展了300多家玩家,而藥品O2O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有數十甚至上百個玩家,發展速度不免過快,這可能與整個O2O行業發展過熱有關。
在O2O領域有個共識:能長遠做下去的公司在1%~2%左右,換個說法,98%的公司都會倒下。為什么這么艱難?因為資本市場太火爆了,你看到的大部分用戶全是錢砸出來的。一個O2O企業如果兩年不盈利,還沒有明確的方向,想繼續拿投資人的錢補貼用戶基本上不可能。鑒于此,我們需要給1小時送藥“降降溫”,仔細研究與論證:1小時送藥的場景是否客觀真實存在?需求量有多大?能夠支撐這么多玩家么?
需求到底有多大?
傳統醫藥電商的配送速度為人所詬病,批判者的理由是:因為藥不能停、藥不能等,送藥到手病都好了,所以1小時送藥大有市場。事實上是這樣么?所有的O2O都在致力于解決一個傳統的場景問題,將應用場景搬到互聯網上,解決一些生活中的不便。但是這里面就會存在悖論:大部分的場景是人為臆造的,或者很多看上去沒有那么強需求的場景也有不少人在用,本質是因為背后的補貼。
快書包首創了“一小時送貨”,但最后卻倒閉了。其創始人徐智明坦承,一小時到貨有需求,如陰雨天的雨傘、晚餐前的茅臺等急需品,但是靠這些需求支撐整個公司快速增長確實很困難,“我們努力挖掘更多具有這種特征的商品,但四年來,找到的還是不夠多。”
快書包曾經與金象網合作過1小時送藥,徐智明告訴記者,藥品里需要快速配送的品類并不多,基本上就是感冒、發燒、拉肚子這幾類,而且藥很便宜,客單價很低。餐飲外賣是最火的O2O行業,因為用戶對餐飲的送貨速度要求非常高,人餓了不能等,而藥品與餐飲相比,對速度的剛性需求還不夠。“許多1小時送藥號稱訂單量每天好幾千甚至上萬,我推測是虛報的,或者用補貼砸出來的,這些免費補貼的舉措只能買用戶一時,卻無法買用戶一世。”
在1號店創始人、壹藥網董事長于剛看來,藥品分為快藥和慢藥。快藥需要馬上就買到,否則就過了治療時間,需要通過O2O的方式;慢藥多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等慢病用藥,價格和醫保支付是關鍵,送貨時間不是關鍵,通過慣常的電商物流配送即可。這兩類藥品一定要區分開來,精細化管理。
曾任中國海王星辰連鎖藥店CEO、現為問藥APP創始人的吳興華也表示:“做過實體店的都知道,真正需要送藥的人群是有限的。”
1小時送藥在場景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數據顯示,每天晚8點至10點這段時間,已成為在線購物不容小覷的“黃金檔”時間,這個時間段購物,用戶不會選擇1小時送貨上門,因為涉及隱私及安全問題。另外,如果用戶在辦公室下單,藥品一旦涉及到隱私,用戶通常不希望1小時送貨到辦公室,而是選擇送貨到家。
O2O本質上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性問題,但獲取這種信息并不一定要用app來滿足,而用戶的使用頻次又不是很高,那么這個app的價值對用戶來說就很低。在實際中,當用戶使用你的APP送藥上門后,合作藥店完全可以讓用戶下次直接給他打電話,藥店同樣會給用戶優惠。
在O2O領域,高頻需求是熱門投資領域,因為在同一類用戶需求中,假如你先充分做好了一個用戶頻次更高的需求,再去切入到另一個頻次相對低一些的需求領域中時,你會更具備天然優勢。這是京東到家切入健康領域的思路,希望用高頻養低頻,超市生鮮是高頻,健康是低頻。
不是說低頻行業的O2O就很困難,而是如果低頻、低價,公司立足的市場先天就小,那就困難;同時,如果是低頻、低價又沒有可擴張的行業,沒有入口價值的想象力,那就要更困難一些。這是所有1小時送藥APP創業者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能否顛覆B2C?
根據徐智明的判斷,在一二三線城市的線上商品競爭格局已經完成,用戶已經形成了買3C到京東、買書到當當的認知,接下來便是服務的競爭和非標準品的爭奪。送餐、美甲上門服務等O2O項目本質拼的是服務。
“藥品的領域比較滯后,商品的競爭格局還未形成,沒有經歷過價格血洗,這個時候,從業者應該從商品和價格入手,而不是去拼服務。醫藥電商最大的機會在于處方藥,處方藥有重復使用的特性,對價格敏感,用戶會選擇那些價格低、品種全的電商網站。”徐智明指出。
徐智明拋出一個問題:誰是中國商品最全、價格最低的網上藥店?這個形象還未被一家醫藥電商所占據。一小時送藥的模式也做不到品種最全、價格最低,它的SKU數量和價格受制于合作商家,因為貨品從合作商家的門店中提取,沒有供應鏈,做不到規模采購。
2014年中國醫藥B2C全年交易規模達到77.9億元,占中國藥店市場總規模的比重為2.7%,一般零售行業的電商占比已經達到10%,個別占比高的行業如圖書行業已經達到50%,而去年最大的醫藥電商僅僅賣了6個多億,這樣的體量還未讓線下藥店感受到實質性的影響。當電商占圖書20%的比例時,書店才開始倒閉,大革命才真正開始。這個時候應該有醫藥電商站出來,趕緊融資,不要掙錢,所有的藥品賠10%賣,血洗這個行業,走京東和當當當年走過的路。
“指望著藥品O2O打敗藥品B2C,這個思維是不對的,完全是在自嗨。藥品B2C這個行業尚未建立,你把2.7%變成10%才是應該干的事情,爭取出現銷售上百億的醫藥電商,而不是用戶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你就想給他們‘穿花衣服’。”徐智明表示。
1小時送藥不是不能做,只是不能作為醫藥電商的主菜。“B2C與1小時送藥O2O可以兩條路一起走,1小時送藥作為你的亮點,讓用戶有機會獲得極致的服務。”徐智明說。
www.PharmNet.com.cn 2015-09-05 中國藥店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17537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