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字號 16

多部門發布《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

2015年09月23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計生委(衛生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教委、局)、科技廳(委、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民政廳(局)、財政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環境保護廳(局)、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新聞出版廣電局、體育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中醫藥管理局:

為積極做好癌癥防治工作,盡快遏制我國癌癥上升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6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下簡稱《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各部門的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切實落實各項政策和保障措施,保證《計劃》目標如期實現。

為切實加強癌癥防治工作,提高癌癥防治水平,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 防治現狀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類疾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癌癥防治工作,印發了《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簽署了《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職業病防治工作。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推動落實《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和《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2015年)》,逐步建立癌癥防治體系。在全國范圍開展死因調查和腫瘤登記工作,基本掌握我國癌癥的發病和死亡情況。在癌癥高發區開展病因學研究和防治適宜技術探索,形成了食管癌、婦女“兩癌”綜合防治等具有我國特色的防控模式。在部分重點地區實施癌癥綜合干預、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食管癌、胃癌發病率已呈現下降趨勢。乙肝疫苗接種普及已大大降低年輕人群肝癌發病風險。

但是,我國癌癥防治形勢仍十分嚴峻,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10萬,死亡約200萬。近20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致癌因素主要包括慢性感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環境污染和職業暴露等。目前我國癌譜兼具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癌譜特征,一段時期內以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癌譜和以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為主的發達國家癌譜將在我國并存。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癌癥發病、死亡率還將不斷上升,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

二、 目標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加強癌癥防治體系建設,提高癌癥防治能力,實施癌癥綜合防治策略和措施,為遏制癌癥增長、降低癌癥疾病負擔奠定基礎。到2017年,達到以下具體目標:

(一)建立國家和省級癌癥防治工作領導協調機制,落實部門職責,控制主要可防可控致癌因素增長水平。

(二)完善國家癌癥中心機構能力建設并充分發揮其技術指導作用,基本建立以醫院、疾控機構為主體和基層醫療機構上下聯動的癌癥綜合防治網絡。依托現有資源加快提升區域癌癥綜合防治服務管理水平。

(三)進一步規范腫瘤登記制度,腫瘤登記覆蓋全國30%以上人口,掌握全國和各省(區、市)癌癥發病和死亡情況,繪制全國癌癥地圖。

(四)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60%,成人吸煙率下降3%。

(五)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腸癌、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為重點,擴大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面,重點地區、重點癌癥早診率達到50%。

(六)完善重點癌癥的診療規范,推廣癌癥機會性篩查和規范化診療,逐步提高重點癌癥5年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三、 主要措施

(一)履行部門職責,落實綜合措施。衛生計生部門負責制訂癌癥防治規劃、規范、技術標準,做好癌癥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健康教育、預防診治和監測評估;發展改革部門將癌癥等慢性病防治相關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癌癥醫療救治服務能力建設,促進防治藥物研發和產業化;教育部門將癌癥等慢性病預防相關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內容;科技部門牽頭通過國家和地方相關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癌癥防治研究進行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加強控煙履約協調工作,推進抗腫瘤藥的仿制創新和相關成果的產業化;民政部門進一步完善貧困癌癥患者及家庭的醫療救助政策,加大救助力度;財政部門安排有關經費,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衛生計生部門積極完善醫療保險政策,落實包括癌癥患者在內參保人員的保障待遇;環境保護部門加強環境監測和污染治理,優先整治易于導致人群健康損害的環境污染;農業部門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品質改善;新聞出版廣電部門組織廣播、電視等主要媒體科學傳播癌癥防治知識;體育部門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加強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科學指導;安全監管部門監督用人單位對可能導致職業性腫瘤的危害因素進行辨識,加強對相關作業場所和個人防護情況的監督檢查;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加強抗腫瘤藥品生產流通的監管,加快專利即將到期抗腫瘤藥物仿制創新的審批;知識產權部門負責抗腫瘤藥品專利審批和保護;中醫藥管理部門指導醫療機構開展癌癥中醫藥防治工作,推廣應用中醫藥防治癌癥的技術和方法。

(二)加強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國家癌癥中心機構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國家癌癥中心在全國癌癥防治工作中的技術支撐和技術指導作用。建立全國癌癥防治協作網絡,依托條件較好、能力較強的省級腫瘤醫院,承擔區域癌癥防治技術指導職能,提高區域癌癥防治服務能力。加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人群癌癥危險因素監測干預、流行病學調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設。結合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進程,提高各級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健康教育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癌癥篩查、綜合干預、宣傳教育和患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癌癥綜合防治網絡。

(三)加強腫瘤信息收集工作。健全腫瘤登記報告制度,實施《腫瘤登記管理辦法》。將腫瘤登記納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逐年擴大腫瘤登記覆蓋面,切實提高腫瘤登記工作質量,加強全國癌癥信息資源整合收集,定期發布癌癥相關信息,系統整理腫瘤登記、死因監測、地理信息等相關數據,建立數學預測模型,編繪全國癌癥地圖。建立醫院腫瘤病例信息監測體系,收集癌癥臨床診治及預后信息,科學指導癌癥規范化診療。對個案腫瘤病例信息采取管理和技術上的安全措施,保護患者隱私和信息安全。

(四)推進癌癥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積極推動各地控煙立法進程,促進國家控煙規劃的實施;大力宣傳吸煙及二手煙危害,嚴格實施室內工作場所、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煙。廣泛禁止所有的煙草廣告促銷贊助,強化卷煙包裝標識健康危害警示,向公眾警示煙草危害。推動提高煙草制品價格,大力推廣戒煙服務。加強乙肝疫苗接種工作,落實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計劃。積極推進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研發與應用。加強環境保護力度,針對當前影響人體健康的突出環境污染問題,開展綜合整治,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職業性腫瘤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改善作業環境,強調個人防護和輪崗作業,降低職業致癌物、電離輻射等暴露風險。

(五)推廣癌癥篩查及早診早治策略。對發病率高、篩查手段成熟的食管癌、宮頸癌等重點癌癥,逐步擴大早診早治項目覆蓋面,對篩查手段尚不成熟的重點癌癥,優化篩查適宜技術。建設省級技術培訓中心,加大培訓力度。繼續發揮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試點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建立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的長效機制。加強防癌體檢的規范化管理。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探索建立政府指導、醫療機構實施、健康管理機構參與的防癌體檢運行機制。增強醫務人員癌癥早診早治的意識和能力,推廣癌癥機會性篩查,提高醫院就診患者早診率。

(六)提高癌癥診療水平。通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癌癥診療能力建設,規范化治療腫瘤,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將癌癥診療規范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完善相關常見癌癥診療規范,加強篩查、診療等新技術的推廣以及個體化規范治療方案的應用,開展質量控制與評價。開展癌癥康復、姑息治療和臨終關懷機構建設,建立與腫瘤專科機構的雙向轉診、急慢分治制度。加強癌癥患者的康復指導、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對晚期患者開展姑息治療和臨終關懷。

(七)推動抗腫瘤藥研制生產。建立和完善新藥創制體系,加強藥品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研制開發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做好專利到期藥物的生產和上市準備,促進藥品價格下降,提高藥品的可及性。探索通過利用專利實施強制許可制度提高藥物可及性的可行性,國內尚不能仿制的,通過建立談判機制,降低采購價格,加快國內相關藥品上市速度。

(八)加大中醫藥防治癌癥工作力度。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腫瘤防治中的優勢和作用,強化腫瘤中醫臨床防治能力建設,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和區域中醫專科專病診療中心、中醫腫瘤重點專科建設,優化中醫臨床路徑和診療方案,創新中醫藥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中醫腫瘤診療模式,提高中醫藥腫瘤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通過對口支援、人員培訓等措施,推進縣級中醫醫院腫瘤科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大力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將成熟的中醫藥技術、方法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運用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開展腫瘤預防及防復發服務。鼓勵支持中藥抗腫瘤藥物的研發與生產。

(九)加強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加強癌癥防治研究,加強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協同研究網絡建設,加強環境致癌因素、癌前病變診療、早期篩查檢測技術等研究,鼓勵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支持癌癥早期診斷試劑、預防性疫苗等創新品種研發。加強中醫防治常見腫瘤的系統化研究和關鍵領域的中醫藥精細化研究。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設和技術研發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十)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全民防癌意識。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廣泛宣傳癌癥防治知識核心信息,普及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和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眾自我防控意識和能力。制作播放防癌公益廣告、專題節目、影視文藝作品、科普圖書等,充分利用衛生相關節日紀念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鼓勵社會組織和癌癥防治機構共同行動,建立抗癌健康教育專家庫,編制抗癌知識手冊,深入城鄉開展義診咨詢活動,設立咨詢熱線,為公民提供針對性的科學防癌知識。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國家和省級癌癥防治工作領導協調機制,加強對防治工作領導,協調解決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制定并發布癌癥等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劃。完善政府領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防治工作機制,將防治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重要內容,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任務。

(二)加強保障力度,拓寬籌資渠道。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癌癥流行程度,不斷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并將財政補助資金與癌癥防治任務完成情況和績效考核結果掛鉤。逐步擴大癌癥等重大疾病基本醫保保障范圍,增加基本醫保相關目錄中治療癌癥等重大疾病的藥品種類,加快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加強基本醫保與醫療救助工作的銜接。建立多元資金籌措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為癌癥防治提供公益性支持。

(三)加強人才儲備,強化隊伍建設。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在依托現有資源基礎上,加強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射治療、中醫腫瘤等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和以腫瘤防控為重點的公共衛生醫師培訓,在全科醫師、住院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及繼續醫學教育中,強化癌癥防治內容,提高防治技能。通過重點專科建設、城鄉醫院對口支援等,提高中西部地區及基層能力。

(四)加強督導檢查,開展效果評估。各地要根據本行動計劃要求,將工作目標和任務層層分解到具體部門,落實工作責任。各地衛生計生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本地區防治工作年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督促各項目標和任務完成。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針對癌癥防治行動計劃落實情況,組織開展考核評估,綜合評價政策措施效果。

www.PharmNet.com.cn 2015-09-11 衛計委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03507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