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字號 16

中藥注射劑安全事故頻發 生產質量參差不齊

2015年08月18日

平均5分鐘就有1例由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醫療事故發生。

這是過去的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國家食藥監局)對于國內病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產生不良反應事件的監測統計結果。

7月17日,國家食藥監局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4年)》(以下簡稱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國內病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產生不良反應事件高達12.7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占6.7%。與2013年相比,不良反應報告量增長5.3%,其中嚴重報告數量增長26%。

中藥注射劑是指從中藥材中提取有效物質制成的可供注射入人體內的無菌粉末或濃溶液。

30多年來,中藥注射劑一度被認為是中藥現代化發展史上的標志。

然而,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因中藥注射劑引發的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業內對中藥注射劑的爭議也越來越大。

“中藥注射劑以野蠻的方式進入我們的人體內,而我們卻不知道它潛在的成分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風險。”一位醫藥行業人士如此表述。

現實中不良反應病例超12.7萬例次

時間的指針撥回三個月前。

4月24日,江蘇蘇中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中藥業)被曝出“生脈注射液事件”。

國家食藥監局稱,蘇中藥業生產的生脈注射液在廣東省發生不良事件,個別患者用藥后出現寒戰、發熱癥狀。

生脈注射劑,成分為紅參、麥冬和五味子,同樣為中藥注射劑的一種。

公開信息顯示,蘇中藥業生產的涉事生脈注射液為37638支,此前已經銷往江蘇、浙江等9省(區),多數已被患者使用。

不只這一起安全事件。

早在2006年,轟動全國的魚腥草注射液事件導致北京、武漢兩地6人死亡。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當年6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接到魚腥草注射液不良反應報告5488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258例,死亡44人。

2008年10月,“刺五加、茵梔黃事件”再次發生。該事件先后造成各地多個死亡案例,包括一名剛出生9天的新生兒。

在這一系列醫療安全事件中,中藥注射劑均扮演了主角。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每年大約有4億人次使用中藥注射劑。

監測報告稱,2014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數量排名前十名的藥品分別是:清開靈注射劑、參麥注射劑、雙黃連注射劑、血塞通注射劑、舒血寧注射劑、血栓通注射劑、丹參注射劑、香丹注射劑、生脈注射劑、痰熱清注射劑。

其中痰熱清全年有600多萬人使用,約3000人出現不良反應,而排名第一的清開靈注射劑銷售數量大概是痰熱清的5倍。

“實際上,去年12.7萬例次只是可以監測統計出來的數據。”北京鼎臣醫藥咨詢負責人史立臣分析,“由于使用中藥注射劑而產生不良反應的病例在現實中比這多很多。”

市場規模超320億元

頻頻引發安全事故的中藥注射劑出現于混亂的抗戰年代。

1940年左右,由于抗戰艱苦,藥品匱乏,柴胡熬成湯劑(用于治療流行感冒、瘧疾)被進一步以煎煮蒸餾方式制成針劑用于治療。

至此,世界上第一種中藥注射劑誕生,即“柴胡注射液”。

20年后,由于中國農村和邊遠地區霍亂、瘧疾等疾病肆虐橫行,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搞中草藥群眾運動,中藥注射劑成為當時發展的重點。

公開資料顯示,至上世紀70年代,中國出現了大量的中藥注射劑品種,有資料報道的就達700多種。此后,中藥注射劑繼續升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研發高峰。

“現在很多在用的中藥注射劑都是那時研發出來的。”史立臣對法治周末記者介紹,到目前為止,市場上生產中藥注射劑的藥企大大小小加起來已有幾千家。

據統計,中藥注射劑市場近5年來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2%,雖較之前30%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中成藥15.78%和整個藥品市場18.23%的收入增長速度。

目前,我國有303個企業具有134個中藥注射劑品種1255個不同劑型規格的生產批文,其中常用品種50多個,中藥注射劑市場規模超過320億元。

其中,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中藥注射劑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十大中藥注射劑生產企業為:天士力(44.71, 1.34, 3.09%)制藥、哈藥集團、金陵藥業(18.55, 1.02, 5.82%)、神威藥業、昆明制藥(33.65, 0.93, 2.84%)、貴州益佰、江蘇康緣、山西振東、上海凱寶(15.160, 1.38, 10.01%)。

“目前,基層醫療機構使用中藥注射劑比例最高。”史立臣說。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基層醫療機構使用中藥注射劑的費用占用藥總費用的比例最高,約占15%,二級醫院約占7%,三級醫院只占3%至4%。

“現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醫生已經很少傾向于使用中藥注射劑,主要也是出問題怕擔責任。”史立臣表示,“中藥注射劑嚴重不良反應多發生在縣級以下醫院的主要原因是基層醫務人員受素質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合理用藥的現象遠比大醫院多。”

“時刻發生在患者身上,也許你自己就在其中,在無意識中或許就被注射過中藥注射劑。”史立臣表示,“這完全取決于醫生的用藥選擇。”

“事實上,除了康萊特注射液走出國門,目前也只有中國市場在用中藥注射劑。”醫保商會中藥部主任于志斌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與化學藥品混用在基層很普遍

伴隨著在基層地區被廣泛使用,中藥注射劑與其他化學藥品混用的不規范用藥現象則更值得警惕。

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總體報告排名前20位藥品(占全年中藥注射劑報告88.7%)合并用藥情況中,涉及合并用藥的報告占42.3%,嚴重報告涉及合并用藥占57.0%。

“混合用藥會加大中藥注射劑的安全風險。”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周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說。

“中藥注射劑不能和西藥注射劑混合使用,要使用的話應該間隔半小時以上或1至2小時,因為西藥的反應非常清楚,而中藥反應不清楚。”周雷解釋。

史立臣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中藥注射劑是將中藥材的藥用部分熬制提純后生產出的產品。“事實上,市場上的中藥注射劑提取精度并不高,這就造成很多的無效雜質混入注射液中。與西藥產品混合使用,極易造成不確定的化學反應。”

“有一些藥材的成分是簡單的,可以被認清,混合使用的話問題不大。”周雷說,“但是大部分藥材成分復雜,難以被認清,混合使用不當會產生過敏反應對肝臟、腎臟造成損害。”

事實上,法治周末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對于中藥注射劑使用問題,國家早已意識到。根據《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的規定,臨床醫師須注意單獨使用中藥注射劑,禁忌與其他藥品混合配伍使用。

“混合用藥也與一些小醫院不嚴格遵守規則有關,而且相對而言,中藥注射劑成本相對于西藥化學注射劑要低很多。”于志斌坦言。

三因素致中藥注射劑

安全事故頻發

進入2015年以來,接二連三發生的“舒血寧事件”“生脈注射液事件”以及波及多行業的“銀杏葉事件”將早就爭議已久的中藥注射劑安全問題再次推到輿論的浪尖上。

而在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的醫藥界人士看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以下簡稱國家食藥監局)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4年)》更加反映了中藥注射劑安全性亟待解決的現狀。

“多年來,中藥注射劑一方面被認為是中藥現代化的里程碑,又被認為是藥品品類中的‘重磅炸彈’而備受質疑。”對于中藥注射劑,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那么,中藥注射劑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根源到底何在?

中藥注射劑本身存瑕疵

“中藥注射劑的生產工藝其實不復雜,簡單講就是將祖傳下來的中藥藥方熬制成的湯汁進行提純的過程。”北京鼎臣醫藥咨詢負責人史立臣向法治周末記者解釋,“但在這個過程中,提純的技術是一個關鍵。”

史立臣介紹,現實的提純技術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標準。“當下的中藥注射劑中都存在著很多的不可知的成分。”

“雖然中藥注射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廣泛興起,并發展到當下一個巨大的藥用市場,但是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技術卻一直沒有改善或增強。”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周雷也對法治周末記者坦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過去的很多中藥藥方本身就與西醫療法存在很大差異,比如有些藥方中汞、硫磺可入藥。”史立臣說,“但是含有這些物質的中藥注射劑如果采取直接注射靜脈的方式,那肯定是有風險的。”

在史立臣看來,從中藥里提取的多種成分由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且是未知數,如果通過靜脈注射,繞過了腸胃屏障,直接進入血液,必然存在安全隱患。

多位醫藥界人士亦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頻頻出現不良反應甚至患者死亡事件恰恰證明了中藥注射劑并不符合基本藥物“安全、有效、價廉”的要求。

“本來通過口服的中藥藥方,在經過熬制提純后,在搞不清雜質是否對身體有害的情況下就注射入人體的血液內本身就是一件很野蠻的事。”史立臣認為,一開始采取中藥注射劑發展中藥現代化的思路就有問題,也是安全事故頻發的根源。

生產質量參差不齊

伴隨著中藥注射劑成分存在不確定風險的同時,各大藥企生產的中藥注射劑產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2月17日,大型國有控股醫藥上市公司華潤三九(31.69, 1.73, 5.77%)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三九)被曝出“舒血寧事件”。

舒血寧主要成分為銀杏葉,輔料為葡萄糖、乙醇,中藥注射劑的一種。

北京食藥監局發布的文件稱,在市場監督檢查過程中,華潤三九旗下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高科)生產的舒血寧注射液(以下簡稱舒血寧)存在安全風險。

華潤三九的公告顯示,出現問題的舒血寧涉及兩個批次的不合格產品,并已銷售入市場中。

介于藥品存在安全風險,北京食藥監局要求華潤高科對存在安全風險的同批提取生產的舒血寧,按照《藥品召回管理辦法》實施召回。召回期間,華潤高科不得再繼續舒血寧的生產和銷售。

華潤三九的“舒血寧事件”僅是中藥注射劑生產質量存在問題的冰上一角。

周雷表示,目前藥廠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一起生產就會產生問題。“醫生是無法把控注射劑的質量的,因為他們只是依照說明書對癥用藥。”

“事實上,中藥注射劑的生產在原料采購上就已存在問題。”周雷說,“原材料存在問題,其提取物就更有問題。”

周雷介紹,中藥材這樣的農產品(16.43, 0.94, 6.07%)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很高,而且由于國家沒有相關的采購標準,這造成在市場上交易時質量等級模糊。

“在市場經濟下,沒有統一采購標準,真假偽劣實在難以辨別。不符合標準的原材料一旦進入生產線形成成品銷售,那么會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周雷說,“目前也就一些大的藥廠像同仁堂(31.80, 1.13, 3.68%)做的是比較好些。”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表示,中藥注射劑的“熱原“問題也影響著中藥注射劑的質量。

熱原指能引起恒溫動物體溫異常升高的致熱物質,一般是細菌的代謝產物、細菌尸體等。

“生產藥企如果在生產中不規范,熱原可以通過原料、溶劑等帶入成品。”在山東某地區醫院從事醫生工作的任軒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中藥注射劑中含有熱原量達1微克/千克就可引起人體的不良反應。

“熱原的存在對供靜脈注射用的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危險性很大。”任軒說。

國家現有標準存缺陷

業內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國家針對中藥注射劑的現有標準亦存在缺陷。

周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目前中藥注射劑的標準實際上是在套著西藥的標準在用,但卻也并未完全遵循。

“西藥研發的標準是經過動物實驗、而且藥品成分清楚,是國際認可的。”周雷說,“但是中藥的成分十分復雜,而且在臨床實驗階段則是直接給人使用,沒有動物實驗這一環節。現在也被提出來,要先做動物實驗,再給人使用。”

史立臣也向法治周末記者證實,目前中藥注射劑的研發往往就是根據古代中醫傳下來的有效藥方在生產。“并不經過試驗動物的環節,直接用在人的身上。”

“相對而言,中藥注射劑的成分太復雜,按理說應該采取比西藥研發更加嚴格的標準才對。”史立臣說。

“當前中藥注射劑不可測因素較多,應該確保藥品質量,詳細研究成分,關注臨床用藥情況,不斷評估,再投入市場。”于志斌說。

事實上,國家針對中藥注射劑存在的問題也采取了一些監管的措施。

業內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目前國家食藥監局就在定期的進行中藥注射劑的安全再評價工作。

“原材料的質量要有保證,提取的技術要有保證,嚴格程序,做好動物實驗,清楚標明副作用。與此同時,更需要一套滿足中藥注射劑從研發到生產等過程適用中藥注射劑的標準。”周雷建議。

www.PharmNet.com.cn 2015-08-05 法治周末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92982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