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4月3日訊 互聯網技術依然是全球范圍內最具創新性的技術,在不同行業迸發著活力。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愈發重視,互聯網新技術在與健康管理的結合中,亦呈現巨大發展潛力:移動健康和移動醫療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各類穿戴式設備爆發式出現。2014年也因此被稱作“移動醫療元年”。以移動健康和移動醫療為代表,滲透著穿戴設備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勢必將會系統性地支撐健康管理服務超越傳統醫療服務對于人的價值,迎來“移動健康管理”時代。
一、 移動互聯分散即時特性前所未有,“健康風險診斷”突破“疾病診斷”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觀察,不難發現其幾大趨勢。首先是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化,即互聯網發展自身的變化。第二是由web2.0時代強調分布式存儲、大數據后臺等等向要求即時產生信息推送的轉化,開始強調知識產生的即時性。第三,是從人上網向物也上網的轉化,對人有服務作用物也開始被連接上網,即所謂“Web of things”。物與人有機結合,人成為其中的節點,而不再一定是數據出發點。總之,互聯網正在變得越來越分散、即時和便攜,這也使得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
在疾病治療時代的健康服務,把人分為2類:“有病”和“沒病”。“有病”人群大約占4%-8%,“臨床醫學”把這類人又分成大約10800種“疾病診斷”;同時,另一類人(“沒病”)就是一種。這種基于百年前急性病高發時代的“疾病診斷”體系,嚴重滯后時代發展。然而,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成為人類健康主要問題的今天,健康管理的“健康風險診斷”體系把人的健康風險類別分成2千多萬乃至數億種,這決定了在“疾病診斷”之前就可以進行有效干預。人的健康狀況處于持續變化中,“健康風險診斷”依賴于持續的健康數據收集和即時判斷。在過去,缺乏信息技術手段的“健康風險診斷”體系限于操作性,其有效性甚至難以趕上基于癥狀主訴的“疾病診斷”體系;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分散、即時特性,將帶來“健康風險診斷”體系的突破。
二、 健康管理服務的“互聯網思維”
借助互聯網技術的這幾個新趨勢,健康管理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基于預防醫學的健康管理的事前機制和行為干預,對于目前占歸因死亡率和歸因醫療費用約80%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理論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長期以來囿于技術手段的不成熟,無法真正起到對民眾健康服務的主導作用。如今得益于移動健康監測和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新技術,能夠有效在慢病診斷前發現高風險期并即時干預和挽回。坐在電腦桌前進行健康測評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完成絕大部分的健康數據收集。得益于此,以往或許一年才有一次的體檢,如今隨時都能開展。而借助智能手機以及穿戴式設備,無論是跑步還是走路,甚至是睡眠中,動態血壓、血糖、血氧、心率、體溫、心電等生命指標的采集無時不刻都可以進行。這也使得健康管理終于可以走入慢性病監控領域,通過其三大技術借助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提升,真正做到“避免慢病戴帽或惡化”,從而根本性的降低人的患病風險。
1、 管理式醫療:大數據降低誤診率和無效就診
美國行業認為其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存在“瑕疵”的比例大約在30-50%。在中國,不同來源的估計“誤診率”在50-90%,臨床診治本身的有效性堪虞,其原因大致幾種:一是,詢證醫學沒有真正成為醫療行為的基礎,實踐中充斥大量的主觀性強的C類證據;二是,分診不嚴謹,草率進入專科診治階段;健康信息與醫療信息隔閡,醫療行為缺乏數據證據;三是,“西醫中醫化”,醫生傾向于滿足患者不切實際的期待的行醫行為,等等。
管理式醫療(Managed Care)作為健康管理的第一代技術起源于大約70年前的美國,通過規范醫療行為和打破醫療專業信息不對稱的諸多手段,達到合理診治和控制醫療濫用的目的。管理式醫療的詢證醫學決策樹是基于長期隊列以及對照數據中發現的知識,在過去,知識的積累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管理式醫療對于現實診治行為的指導和干預最好是前攝性的實時干預,在過去,只能是事后審核或是基于PC的知識輔助。
在移動互聯時代,醫院數據的分享和即時推送由單向變為雙向,過去互聯網技術主要用于為醫生提供技術支撐,而現在強調在醫生及醫學技術人員服務過程中對其行為進行采集、歸納和總結;同時,移動醫療體系可在第三方健康管理知識庫的基礎上對醫療行為作出及時的判斷,并在不同終端上提供診斷決策樹支持,這使得診斷的客觀性及準確性得到大大提高;甚至運用“智能分診系統”,用戶可以在決定就診前,通過在線分診系統結合歷史數據庫,決定就醫的“輕、重、緩、急”,乃至分科的判斷。在中國,筆者估計僅“智能分診”就可避免大約1/3的無意義就診,當然,前提是基于科學的分診決策樹技術。
2、 疾病管理:更準、更快、更高效
慢性病有幾個有趣特征:一是,慢性病“一經診斷、終身服藥”,目前臨床醫學科技的發展還不能“治愈”慢性病(建議聲稱找到治愈方法的去申報醫學諾貝爾獎);二是,“慢性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發生并發癥后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伴隨醫療費用明顯上升,因此患病后的持續行為改變和健康維護是最重要的;三是,存在“最后的調頭點”,慢性病在被診斷前往往曾經歷數個高指標(高風險)時期,在這個時期加以簡單生活方式干預,能有效避免或延緩“診斷”發生。
慢性病歸因死亡率和歸因醫療費用已經占到約80%,成為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鑒于慢性病的以上特征以及醫院急性期診治的功能定位,醫院在應對慢性病的戰役中,是低效且“不對癥”的。
疾病管理(Disease Management)作為健康管理的第二代技術起源于50年前的美國,通過促進醫患溝通和生活方式干預,達到合理診治慢性病和控制慢性病并發癥的目的。疾病管理的詢證干預決策樹是基于長期隊列以及對照數據中發現的知識;疾病管理對于現實慢性病患者的行為指導和干預應該是實時干預。
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疾病管理,時效性和準確性都得到極大增強。疾病管理講究對慢性病生命體征的持續性檢測,以往的技術手段只能做到24小時的心電監測,對其他生理數據如血糖、血壓等無法做到全天候實時監測。新型物聯網,特別是移動健康和移動醫療新技術的誕生使這一切變為可能,也由此為慢性病管理帶來質的飛躍。以往醫生無法獲取患者的即時數據,只能憑借經驗進行判斷,而如今互聯網技術能夠給予醫生更多反饋,有助于醫生作出個性化診斷和治療促進。例如:過去醫生憑經驗認為,抗高血壓藥只能早上服用,若在睡前服用會導致血壓下降,易造成睡眠過程中出現極低血壓。但通過持續性監測會發現并非所有人都符合這一規律,因此對于用藥的指導會更加精確,這無疑對慢性病治療和管理帶來極大裨益。同時,穿戴設備及手機對行為方式的干預,相較過去呼叫中心式的應用也更為及時有效,彈出、震動效果等途徑使得干預的效率更高。
3、 健康促進:防患于未然,不留遺憾
以上從慢性病幾個有趣特征以及當前慢性病歸因死亡率和歸因醫療費用占到約80%的健康“主要問題”,我們不難看出,當代應對人群健康問題最主要的目標應該是防止慢性病的發生。
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決策樹技術打破了以往醫療體系中只有“有病”與“沒病”之分的傳統,將人群的健康程度劃分為貳仟萬乃至數億種健康風險類別診斷,并在不同階段給出相應的應對方案,使得針對慢性病的早期干預預防成為可能,將患病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從預防保健(Preventive Care)的角度,互聯網新技術使得健康管理更容易抓到”最后的調頭點(the last u-turn)”,即慢性病在被確診前的高風險值期間,是墮入“慢病深淵”前的最后一個回頭處。過去人們的身體檢查極度依賴于醫院,而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又并不會經常去醫院,常見的場景是“忙碌的人們因為受不了反復出現的癥狀困擾,抽空去了趟醫院”,然而這是發現的往往早已過了“最后的調頭點”,直接面臨慢性病診斷。新技術條件下,持續性監測已成為可能,因此診斷前的高危期很容易被發現。人們可以通過及時采取對應的措施,直接使“診斷”得以避免或延遲,生活質量大大提升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三、 顛覆傳統,人類健康服務方式的進化式劇變在5年內發生
上述這些變化都是互聯網新技術為健康管理帶來的質的飛躍,由物聯網技術所帶來的數據爆發為健康管理帶來了極大便利以及增長爆發點。在大數據基礎上,對于所監測到體征的響應、相應的知識推送和預警、后續相應措施的及時采取,勢必會是兩者結合的發展方向。
人類疾病譜的變化,決定了當代人類健康服務體系需要從“治病”體系向“健康管理”體系進化。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具備持續性監測和即時處理能力的健康管理將能夠借助其對身心健康的全方位覆蓋及個性化干預,顛覆傳統醫療以“治病”為主的模式,成為人類健康服務方式的下一代主流形式和基礎平臺。
www.PharmNet.com.cn 2015-04-03 福布斯中文網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65662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