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藥業新聞
藥業新聞
字號 16

糖尿病用藥市場分析:新藥叫好不叫座?

2015年04月21日

醫藥網4月7日訊 根據GBI research的數據,全球2型糖尿病用藥市場將以每年10.2%的速度增長,預計至2019年,市場總額將達到388億美元。

未來,新型胰島素類藥物、GLP-1激動劑、DPP-4抑制劑和SGLT-2抑制劑將成為市場主流。2013年全球最暢銷的糖尿病用藥包括來得時、捷諾維、諾和銳、優泌樂、諾和力、諾和平和Janumet,均屬于以上類別。

市場相當可觀

根據2013年IDF(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版“全球糖尿病地圖”統計報告,目前全球20~79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8.3%。而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委寧光教授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同年發布的中國糖尿病患病率調查報告則顯示,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經達到11.6%。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已經遠遠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30年來,中國權威的糖尿病患病率數據為:1980年1%,1994年2.5%,2001年5.5%,到2007年,楊文英教授的報告顯示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已激增至9.7%,當人們驚呼中國糖尿病預防教育已經迫在眉睫時,新的數據再次被刷新。30年超過10倍的增長,盡管一定程度上緣于檢測水平的提高,但更多還是生活方式的變化。

在目前的醫療水平還無法從根本上治愈糖尿病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日益增多將逐步擴大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市場規模。

胰島素類

新型胰島素類似物增長迅猛

在醫藥市場總體增速明顯放緩的大背景下,醫院終端增長乏力,但糖尿病用藥市場依然保持較高增速。從樣本醫院數據來看,2014年上半年樣本醫院糖尿病用藥市場同比增長10.8%。較高的增長速度也并非人人歡喜,增長的份額基本被新型胰島素類似物、DPP-4類和GLP-1類占據,部分類別不增反降。這一數據反映出中國糖尿病治療用藥選擇正在改變和升級,預計這一趨勢未來3~5年將更為顯著。

傳統觀點認為,胰島素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屬于非首選治療手段,不少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比如,很多人認為一旦“沾染”胰島素,就無法“戒斷”,將胰島素等同于激素。同時,胰島素給藥不便也是非常大的問題,傳統胰島素普遍需要每日多次注射,給患者造成了不小的痛苦。此外,皮下注射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掌控,尤其大量患者是生活不便的老年人群。新的治療理念中,胰島素使用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注射筆的使用及更具優勢的新型胰島素類似物開發上市更是增加了胰島素使用的機會。

根據樣本醫院2014年上半年的數據,胰島素類藥物已經占據糖尿病用藥市場36%份額,增長速度高于口服藥物。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胰島素類藥物的增長呈結構式增長特點,傳統的胰島素類藥物包括普通胰島素和單組份胰島素銷量都出現了萎縮,但新型胰島素卻保持了高速增長。2014年上半年,新型胰島素增速達到15.89%,高于同期糖尿病用藥市場增速。

超短效胰島素兩強相爭

臨床使用的新型胰島素按照作用時間分為超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和長效胰島素,其中超短效和長效胰島素是目前研發和市場熱點。超短效胰島素主要包括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和谷賴胰島素,其特點是吸收速度快,起效迅速,作用持續時間短。所以它主要是用來替代餐時胰島素的,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超短效”也意味著作用時間短,更少影響患者。

超短效胰島素國內市場主要呈現出諾和諾德的“諾和銳”和禮來的“優泌樂”兩強相爭的局面,兩個產品樣本醫院銷售額分別為1.89億元和0.67億元。賽諾菲的谷賴胰島素“艾倍得”上市時間較短,目前銷量較少,而甘李藥業的仿制賴脯胰島素同樣銷售平平。

長效胰島素新品萌動

長效胰島素目前有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兩個品種。甘精胰島素的原研方為賽諾菲,其產品“來得時”是全球最暢銷的糖尿病用藥,年銷售額超過70億美元。“來得時”進入中國時間較長,通過多年的醫患教育,長效胰島素治療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包括長短效聯合治療,“來得時+二甲雙胍”等聯合用藥方案使用非常廣泛。根據樣本醫院數據,2014年上半年長效胰島素領域最暢銷的依然是“來得時”,銷售額為1.66億元。

“長秀霖”是甘李藥業研制的甘精胰島素生物類似物,于2005年獲批上市。長效胰島素治療費用普遍較高,而“長秀霖”相對于“來得時”更低廉的價格無疑更有助于市場擴大。近年,“長秀霖”所占份額明顯擴大,樣本醫院2014年上半年用藥金額為0.38億元。

地特胰島素是更新的長效胰島素制劑,為諾和諾德的獨家品種,商品名為“諾和平”,樣本醫院2014年上半年用藥金額為0.35億元。

除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之外,超級長效胰島素德谷胰島素也已經在中國進入了Ⅲ期臨床研究,更長的作用時間無疑將沖擊現有長效胰島素的市場份額。

口服糖尿病藥

阿卡波糖依然堅挺

盡管胰島素在一二線城市的糖尿病用藥市場已經占據較大份額,但對于大多數患者而言,口服降糖藥依然是經濟、實用、便利的治療方案。隨著國家對糖尿病等慢病關注度日益提高,對于糖尿病患者的醫療支出比例大幅提高,也使得糖尿病用藥市場向基層市場轉移,醫保目錄品種尤其是基藥目錄品種增速迅猛。新版基藥目錄中的糖尿病用藥品種包括阿卡波糖、二甲雙胍、格列美脲、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其中阿卡波糖、二甲雙胍和格列美脲都是臨床常用的糖尿病用藥。

阿卡波糖長期以來一直占據糖尿病用藥的頭把交椅。作為α-糖苷酶抑制劑的代表品種,該藥在不影響空腹血糖的同時,還能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特別適合于東亞人群。此外,由于該藥基本不吸收入血,不良反應輕微,故特別適合于早期單純餐后血糖高的患者。根據樣本醫院銷售數據,2014年上半年阿卡波糖銷售額為3.64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基本與糖尿病領域持平。其中,原研藥拜耳的拜唐蘋占據78%。從銷量來看,阿卡波糖增長依然迅速,由于醫保控費的因素,拜唐蘋部分份額被國產阿卡波糖替代。國產阿卡波糖包括華東的“卡博平”和綠葉寶光的“貝希”,同比增長都超過20%。

二甲雙胍仍是經典

二甲雙胍是經典的糖尿病用藥,從處方量角度來看,二甲雙胍無疑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糖尿病用藥。傳統觀點認為,二甲雙胍降血糖效果平穩,且不容易出現低血糖。研究進一步發現,二甲雙胍可以減輕體重、降低血脂,有一定的心血管保護作用,甚至還可能預防部分代謝相關癌癥。最新的國內外指南都將二甲雙胍定位為一線治療用藥,并且可以與絕大部分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聯用。市場方面,二甲雙胍近年來始終保持高于領域的增速,2013年同比增長17.1%,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6.1%。原研藥百時美施貴寶的格華止一直占據市場領先地位,其銷售額占據83%。國內企業盡管廠家眾多,但尚無任何企業的份額超過5%。

格列美脲保持高增速

格列美脲是長效磺酰脲類降糖藥?;酋k孱愃幬锝堤菣C理是通過直接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故降血糖效果確切,但部分該類藥物容易出現低血糖副反應和體重增加,同時,長期刺激胰島細胞也可能導致胰島細胞功能加速降低。格列美脲屬于第三代磺酰脲類藥物,與傳統磺酰脲藥物相比,該藥作用平穩,每日一次給藥方便,不容易出現低血糖,故在磺酰脲類市場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格列美脲依然保持較高增速。與二甲雙胍類似,格列美脲依然是原研藥賽諾菲的“亞莫利”獨大,10余家國內企業的格列美脲尚無法占據10%的市場份額。

格列奈取代磺酰脲類

目前磺酰脲類的市場逐步被格列奈類取代。與磺酰脲類藥物相比,格列奈類藥物較少出現低血糖反應,且由于其對胰島細胞的刺激更短而有效,故對于胰島細胞的影響更小,近年該類藥物市場增速較快。

2012年以后,格列奈類藥物的高速增長逐步趨緩,不過依然高于領域增速。2014年上半年,格列奈類藥物同比增長11.6%。格列奈類藥物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其中諾和諾德的諾和龍(瑞格列奈)、諾華的唐力(那格列奈)和豪森的孚來迪(瑞格列奈)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新型糖尿病藥

新型的非胰島素治療藥物主要包括GLP-1激動劑、DPP-4抑制劑和SGLT-2抑制劑,其中SGLT-2抑制劑尚未在中國上市,故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新型非胰島素糖尿病用藥均為GLP-1激動劑和DPP-4抑制劑,共7個品種。

DPP-4抑制劑外企獨大

DPP-4抑制劑是較早進入中國的新型糖尿病用藥,已經有一定市場基礎。與另一類藥物GLP-1激動劑機理相似,但由于口服給藥,相對而言更容易為市場所接受,該類藥物不良反應少且普遍輕微,但降糖作用不強,一般需要聯合治療。

在中國市場獲準銷售的5個DPP-4抑制劑包括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維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都是跨國藥企的專利產品,國內企業尚未進入該市場。

默沙東在DPP-4抑制劑領域為領先者,其產品西格列汀“捷諾維”是全球最暢銷的口服糖尿病用藥。該藥進入中國市場最早,2010年就獲準在中國銷售,2014年上半年樣本醫院銷售額達到2011萬元,同比增長26.7%。

百時美施貴寶的沙格列汀“安立澤”是第二個在中國上市的該類品種,2014年上半年樣本醫院銷售額為1233萬元,同比增長104.5%。

此外,勃林格殷格翰的維格列汀“歐唐寧”樣本醫院銷售額為835萬元,同比增長87.2%。

GLP-1激動劑規模尚小

GLP-1激動劑進入中國的時間早于DPP-4抑制劑,不過市場規模尚小。首個獲批在中國上市的GLP-1類藥物為禮來的艾塞那肽“百泌達”,其于2009年就已進入中國。不過,每日注射給藥兩次頗為不便,加之其降糖效果不強,需要聯合用藥,這使得產品上市后并未得到市場認同。

阿斯利康開發的長效艾塞那肽已經獲得FDA批準,該藥可以每周注射一次,將有助于市場推廣。目前市場推廣較好的是2011年進入中國的諾和諾德的利拉魯肽“諾和力”,該藥每日注射一次。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認為其控制糖化血紅蛋白的效果優于艾塞那肽。諾和力2014年上半年樣本醫院銷售額為1083萬元,同比增長33%。

增速高但未成為主流用藥

盡管新型糖尿病用藥增速遠遠高于傳統藥物,但市場規模還非常小,同類產品缺乏特質差異,尤其是DPP-4抑制劑扎堆上市,未來競爭將非常激烈。同時,此類藥物的定價普遍太高,在短期內該類藥物尚不可能進入醫保的情況下,過高的價格將很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用藥選擇。

www.PharmNet.com.cn 2015-04-07 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63184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