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藥業新聞
藥業新聞
字號 16

2014新藥研發回眸:國企非生物制藥創新主力

2015年03月03日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計劃中,在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的推動下,創新發展的舉國行動,投入160多億元,確立了生物制藥行業的戰略性地位,提出較為具體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戰略。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成績喜人

在國家重大創新專項的支持下,2014年我國新藥發展形勢看好。

2014年,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項目,由江蘇豪森自主研發的嗎啉硝唑,具有抗菌活性強、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也是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上市的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1.1類(NME)硝基咪唑類抗菌藥;江蘇恒瑞自主研發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以1.1類新藥申報,其原料藥由江蘇盛迪醫藥公司獲得;糖尿病新獲批藥品和二肽基肽酶Ⅳ(DDP-4)相關的是諾華的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和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于2014年12月最新上市。

消化系統用藥中,江蘇奧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射用雷貝拉唑鈉搶于2014年12月獲批;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1.1新藥西達本胺片最受關注,據稱是我國首個獲美國FDA核準在美國進行臨床研究的中國化學原創新藥,已完成美國I期臨床試驗研究及生物制藥13件生產批文。

據不完全統計,臨床批件中1.1類化學藥品有68件、生物制品有102件,其中治療用生物制品70件,預防用生物制品32件。值得注意的是,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注射用重組抗HER2人源化單克隆抗體、重組全人源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重組人—鼠嵌合抗CD20單克隆抗體注射液2、人源化抗人TNFα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和注射用重組人源化抗腫瘤壞死因子α單克隆抗體也獲批臨床。經過一定時間臨床研究后,可能有的能成為上市新藥。

2014年,我國共有56家企業進入了化藥1.1類新藥的報批,而生物藥企業也有24家進入了新藥的報批,業績高于2013年。為緩解新藥審評排隊壓力,利用CFDA開辟了優先審評通道,去年年末有10個化學藥物和11個生物藥獲準進入相應審評程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全人源抗腫瘤單抗已經獲批臨床,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特效生物藥“重組人源化抗H7N9單克隆抗體注射液”,為全球首創的特效靶向藥,填補全球空白,目前該產品已申請臨床。

這些業績與國內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有關,政策激發企業的研發投入更大膽;也與創新人才成長和引進有關,一些有經驗的醫藥海歸人才回國創業;還有積極的新藥投資熱情,提升未來醫藥創新市場發展,使之成為創新熱點。

2008~2014年,國內企業申報了數千個產品。如按每個申報產品投入1000萬元計算,估計達到600多億元以上,加上國家投入的160億元,總計會達到800億元。

國際合作意識增強

從2014年報道的統計看,幾乎月月都有技術轉讓與合作,中國開始發力參與國際競爭。由于我國藥品審批嚴重滯后,越成熟的項目代價越高,有多個新藥苗頭被跨國企業高價收購或買斷,所以在嘗試新藥合作開發的早期實踐中,應該偏重于早期研發項目。使得一些有前途的、得到國家創新支持的新品被國外企業收購,或到歐美申報新藥。

從2014年已經披露的合作數據看,大部分項目是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與歐美中小企業簽約合作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企業創新活力正在增長。在中國自主研發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獲得足夠積累之后,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新藥通過與外方合作,借船出海走向世界。中國企業在這方面的進步很快,自信心在增加,是中國醫藥企業實力和底氣上升。以后會有更多中外合作項目在國內外生根開花結果。

有的企業能因勢利導地在國際合作中發揮自身優勢。如華海藥業公司利用制劑研發優勢,成為我國化學藥物制劑走向世界的典范。產品通過美國FDA的GMP認證而進入美國、歐盟、澳洲市場。2013年第四次零缺陷通過美國cGMP認證,2009年抗癌制劑苯那普利片進入美國,成為首家制劑輸出企業。2013年首個拉莫三嗪緩釋制劑在美國上市,并占有美國40%的市場份額。企業在美國建立研發基地對推進產品FDA注冊起到積極作用。該企業為中國制劑產品走向世界、縮短國際差距做了榜樣。

江蘇恒瑞2014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5.10億元,企業的業績是喜人的,其研發投入2014年上半年公司共投入2.64億元,約占其收入的8%、其利潤的35%,遠遠高于國內企業的平均水平。如今恒瑞已成為國內一流制藥企業,多個產品獲得在歐美上市。

問題猶存

從國際上來看,生物醫藥發展迅猛。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一批生物制藥公司,生物產品注冊也形成高潮。

盡管我國生物醫藥產品多,但目前正在申報注冊的產品主要以化學仿制為主,生物創新產品少,生物類似物正在起步。

當前,生物醫藥發展主要問題是研發力量不足、前沿性研發不夠、低水平重復生產且相互削價、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小企業眾多缺乏市場競爭力、國有醫藥大企業創新乏力、研發和審批體制機制不適應,評價、定價和市場準入等方面沒有形成科學體系,難以滿足生物制藥大規模產業化。積壓品種過萬件等待CFDA審批,使部分優秀品種失去開發上市的機會,既影響醫療新藥可及性,又浪費企業資金和影響企業研發的積極性。

全球生物醫藥發展速度遠超小分子藥物,但引領醫藥制藥行業的仍然是小分子藥物。我國是仿制藥大國,新一波生物類似物發展大潮來臨激發了本土研發型企業的積極性。

相比化合藥物等傳統醫藥領域,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并非落后,具有趕超歐美發達國家的基礎,這也是該領域被納入我國戰略性新型產業體系的原因之一。

要承受創新失敗的風險

在制藥行業有一個公認的事實,新藥的研究與開發有三大特性:耗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縮短研發周期成為制藥企業控制成本和減少失敗風險的關鍵。在新藥開發過程中,醫藥企業需要提高研發質量和把握成功的每一個戰略性的決策能力。

從轉化醫學的角度,新藥研發的第一期轉化是肯定候選化合物的可開發性,根據臨床前基礎研究,證明一種治療方法、技術或藥物在隨機試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二期轉化是肯定候選化合物的成藥性,基于一期研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能夠應用到臨床實踐;第三期轉化是肯定研究中新藥的產業可持續性,基于II-IV期研究的有效性和價值有效性,使之成為可持續的解決健康需求問題。在三期轉化研究,把握安全、有效、質量可控性和產業化可行性是關鍵。

2013年以來,中國醫藥民營企業敢于投資更為早期的創新研發藥項目,在新藥開發的合作模式上盡量與國際接軌。

而擔當民生醫藥責任的國有企業在我國創新研發中并不是主力。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計劃投入160多億元用于創新發展,但在舉國行動中國有企業的創新主力軍地位不明顯。

www.PharmNet.com.cn 2015-02-03 科學網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44602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