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藥業新聞
藥業新聞
字號 16

穿越抗生素家族的十字路口

2015年02月05日

進入2015年,不少傳統制藥企業拼得很虐心。其中,元旦起才正式實施的《環保法修訂案(即新《環保法》)在企業頭頂新懸達摩斯之劍。修改前的環保法,對違法排污企業的罰款上限是100萬元,且對一個污染行為只處罰一次。而按照新規則,將實行“按日連續計罰”,這意味著只要不停止違法行為,處罰便不設上限。對企業超標行為,環保部門可直接限產或停產。

近來不少藥企都曾出現在環保部門督查整改的名單中。

事實上,一系列問題已經把傳統產業推到了“十字路口”,產業結構正在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發展階段。

怎么走?不同企業需做抉擇。

夾縫掙扎

“形勢逼人”,這是不少傳統老牌企業所理解的“二次創業”原由。

所謂形勢,近期魯抗醫藥發布的2014年業績預告就能“管中窺豹”:預計2014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億元左右。

同為四大傳統抗生素家族的華藥去年上半年營收55.79億元,同比減少14.90%。浙江醫藥201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5.44億元,同比下降2.80%;實現凈利潤2.12億元,同比下降40.80%。從這些代表性企業業績來看,面對的轉型壓力都是漫長且煎熬的。

在此壓力下,原料藥行業和抗生素等領域可能會深度洗牌。“因為生產處理成本高,以至于發酵企業很難存活,很多企業只有兩條路,要么往西部等成本相對便宜的地方搬遷轉移,要么關門。”浙江某醫藥化學品公司高管范偉榮對記者談及化工企業時很無奈。

記者還調研過江蘇南通如東經濟開發區,一個填海形成的開發區,引來浙江企業的團遷。有專家指出,“過去中國制藥承接的原料藥或抗生素市場自我放大,加上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成本幾乎忽略不計,結果產能普遍過剩。那種高污染、低水平重復、低成本發展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將終結。”

“現在低端抗生素不掙錢,高端產品又受到嚴格限制。”魯抗醫藥董事總經理杜建方直言,企業生存很難。魯抗醫藥把業績巨虧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抗生素市場大環境的低迷。

從本質上講,產能的嚴重過剩,引起惡性的低價競爭,產業利潤被攤薄。轉型就是生產函數的重塑過程,作為企業必須考慮老模式的致命弱點,才可能走出困局。目前,圍繞國藥集團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組獲注優質資產的預期進一步打開,也給業界帶來了想象空間,腹背承壓的傳統制藥企業將扮演各自的轉型大戲。

各取其道

采訪中,“轉型”是這些企業管理者口中的高頻詞匯。用杜建方的話說,“不變沒未來。我們現在采用的是跟隨性戰略,選擇國外的新產品進行創新。結合魯抗的實際,區別于高新技術企業的路徑,側重點還是減少制劑中抗生素的份額,做大其他制劑的份額,實現原料藥和制劑各占半壁江山。”

而華藥的做法是,集團制定產業鏈整合方案,并形成專業的管控模式。最近,華藥還與成都大學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立足新抗生素的創制與產業化,解決抗生素產業目前最迫切的核心共性技術難題。

“華藥對青霉素板塊著力優化技術工藝,把老產品做成好產品,推進產品升級。”分析人士認為,華藥較早積累了自主研發能力。目前其擁有抗體藥物研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力量,先后在國內率先開發成功克林霉素、去甲基萬古霉素等產品,基因重組狂犬抗體啟動Ⅱ期臨床試驗。

石藥集團則形成了包括抗生素、心腦血管、消化系統用藥、抗腫瘤用藥等七大系列,擁有近千個品種,在研新藥項目170項,國家一類新藥25個。“恩必普”更是開創了中國新藥年銷售破10億元的先河。2014年上半年,集團銷售收入53.42億港元,創新藥業務的銷售收入達到12.99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9.3%。其抗腫瘤藥業務正處于市場導入期。

而華海藥業主攻制劑出口,海正藥業聯手外資謀求創新藥。京新藥業開展國際合作,從最初單一的原料藥出口到原料藥、成品制劑出口“兩條腿”走路。

這些企業都選擇了當前較為熱門的治療領域立項。記者查詢到,心腦血管、抗腫瘤等領域目前出現批量扎堆申請的現象,未來能否成為新支點,尚待觀察。但因受限于老國企體制,管理機制、產品更新上較少改變。事實上,無論是股權結構,還是經營機制等方面,傳統企業轉型動作都相對緩慢,有些甚至已失去轉型的最好時機。

摸石探路

第四代喹諾酮類抗生素制劑曾是新華制藥的一個大手筆。當時,該產品被認為是“國內抗生素市場上市的又一重量級產品”。如今限抗令下,這項歷時9年的研發成果在此后的公開資料中難覓影蹤。

“選擇臨床的熱門藥品,企業蜂擁而上,會不會陷入新的同質化競爭中?”范偉榮認為,做高品質的制劑才是轉型佳徑。

既然轉型是難以回避的現實考題,那么,重建競爭力體系是刻不容緩的。而轉型沒有標準路徑,就像“鞋只有合腳的才是自己的”一樣,需要實踐摸索。

美國的生產方式,講究大批量生產,講究技術優先。不過,美國生產方式并非人人都可以學習,其生產基礎是以資本和智力儲備為前提的。歐洲的生產方式則與美國不同,講究的是設計和文化。正如昂貴的瑞士手表,沒有什么超越性的技術領先,但有精工細膩的領先設計。

“長期以來,中國抗生素產業的生產講究規模效益。成為世界工廠很自豪,但企業很少去思考自己的生產方式是否可持續。”專家認為,中國產業正處于十字路口,選擇歐洲模式,還是跟隨美國步調,值得深思。企業在判斷市場機會、決定投資時機以及制定策略時,普遍缺乏有效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抗生素產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或許對我國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變革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www.PharmNet.com.cn 2015-01-22 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4057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