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字號 16

生產銷售假藥罪不設入罪門檻

2014年12月01日

昨日,最高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該司法解釋,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生產、銷售假藥、劣藥應當酌情從重處罰。

快遞成為假藥流通重要渠道

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韓耀元介紹,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售假藥、劣藥違法犯罪行為呈現高發態勢。

從犯罪特點上看,制售假藥、劣藥犯罪行為的產業鏈特征明顯。許多制售假藥、劣藥的犯罪分子形成利益聯盟,有的已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犯罪網絡,有的形成了跨省市、組織嚴密的犯罪團伙。

在藥品流通領域,未取得合法資質,非法生產、經營藥品的行為較為突出,利用互聯網、快遞等現代物流手段成為假藥流通的重要渠道。

韓耀元表示,對生產、銷售假藥罪不再設置入罪門檻,除“銷售少量根據民間傳統配方私自加工的藥品,或者銷售少量未經批準進口的國外、境外藥品,沒有造成他人傷害后果或者延誤診治,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以外,對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都應該追究刑事責任。

該司法解釋首次明確,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明知是假藥、劣藥而有償提供給他人使用,或者為出售而購買、儲存的行為,應當認定為“銷售”。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生產、銷售假藥、劣藥應當酌情從重處罰。

刑法修正案準備增加“資格刑”

對于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制售假藥并受到刑事處罰后能否繼續從事醫生職業,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胡偉新表示,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的《刑法修正案(九)》準備增加規定資格刑,如果通過,未來像這種情況法院就可以判決禁止他從事相關的工作。

同時,該司法解釋重點明確了生產銷售假藥的從重處罰情節。包括生產、銷售的假藥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屬于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避孕藥品、血液制品、疫苗等六種情形。

從重處罰六種情形

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的

屬于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避孕藥品、血液制品、疫苗的

屬于注射劑藥品、急救藥品的

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生產、銷售假藥的

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期間,生產、銷售用于應對突發事件的假藥的

兩年內曾因危害藥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

米內網2014-11-19 來源:新京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75798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