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外需改善、原料藥供應減少、價格上漲和國家各部委陸續采取一系列支持外貿穩定增長措施的影響,2014年前3季度,我國西藥類商品外貿形勢喜人,進出口總額達430.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73%,分別高于我國外貿整體和醫藥外貿增速9.4和3.0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為233.61億美元,同比增長7.88%,高于醫藥出口增速1.3個百分點;進口額為196.65億美元,同比增長19.09%,高于醫藥進口增速5.2個百分點;進出口增幅相對去年均有明顯回升。
西藥大類中的原料藥、西成藥、生化藥三大細分品類的外貿增長率均領跑我國醫藥類商品外貿增長榜單,也為我國年內實現7.5%的外貿增長目標作出了貢獻。
{出口} 形勢好轉促外需改善
2014年,世界經濟仍然處于溫和復蘇軌道。從上半年情況看,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勢頭加快,新興經濟體資本流入有所增加。但全球經濟仍處于動蕩之中,存在不穩定因素。
均價止跌反彈
2014年前3季度,我國出口西藥類商品575.7萬噸,同比增長5.63%,延續了近年來的出口數量增長勢頭。出口均價止跌反彈,2.13%的同比增幅是國際競爭形勢好轉和外需改善的體現。
從出口市場上看,我國西藥類商品對亞歐傳統市場的出口依然穩健并保持優勢,出口額合計占據我國西藥總出口額的72.5%,出口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1.57%和6.14%;對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表現較差,分別同比增長2.52%和1.16%;對拉丁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表現中規中矩,分別同比增長6.15%和6.45%。
從出口國別上看,我國前3季度共向19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西藥類商品。印度排名榜首,我國對其出口西藥類產品3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4.49%,增幅也位居前列,這主要得益于印度對我國6-APA和拉米夫定等抗艾滋病原料藥進口額分別大幅增長了35%和46%,金額均過億美元。美國屈居第二,28.88億美元的進口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1.96%的同比增長率波瀾不驚。在榜單中排名3~10名的第二梯隊國家——日本、荷蘭、巴西、西班牙、比利時五國,從我國進口西藥類商品的金額均有兩位數的同比增幅,德國、韓國、意大利則僅有稍微增長。
大宗原料藥狀況逆轉
2014年前3季度,我國共有9900家企業經營西藥類商品出口業務,比去年同期增加348家,反映了當前我國醫藥出口活躍的現狀。民營企業依然是我國西藥類商品出口的主力軍,127.79億美元的出口額使其占據我國西藥出口55%的份額,10.59%的同比增長率更是維持西藥出口增長的支柱。相對而言,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的西藥出口活力減退,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17%和6.96%。
在我國西藥類商品出口企業榜單中,上海怡世翔物流、浙江省醫保、通遼梅花生物、華海藥業、浙江化工、浙江新和成、珠海聯邦制藥、浙江橫店普洛、濰坊英軒實業和海普瑞藥業占據前10名。前3季度,浙江化工和浙江橫店普洛出口業績突出,出口額同比增幅分別達到60%和20%以上。
從出口結構來看,西藥出口并沒有太大變化,原料藥的出口占比依然權重,192.83億美元的出口額使其占據著西藥出口82.5%的比重,表現出量價齊升的良好態勢,出口數量和均價分別同比增長5.4%和2.6%。西成藥和生化藥分別出口21.52億美元和19.26億美元,占比相差不足1%。二者出口數量均有8%的同比增幅,但出口均價則表現迥異,西成藥價格下跌2.72%,而生化藥價格與去年同期持平。
從具體大類來看,維生素類、青霉素類、激素類、頭孢菌素類等大宗原料藥出口增勢強勁,同比增幅均為兩位數。有關制劑的出口形勢也好轉,其中青霉素和維生素類藥品出口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6%和14%;蛋白胨衍生物、酶類、瓊脂、重組人胰島素等生化藥產品出口形勢也較好。
{進口} 龐大高端消費拉動市場
2014年前3季度,我國進口西藥類商品數量同比增加13.26%,同時進口均價同比上漲5.14%,形勢也是量價齊升。進口西藥商品數量的大幅增加,說明我國存在著龐大的高端醫藥消費市場。
歐洲占據優勢地位
我國進口的西藥類商品依然主要來自歐洲,64.92%的進口額占比仍在不斷加大,顯示了其在我國西藥進口中的優勢地位愈發牢固,20.83%的進口額同比增幅,則顯示出歐洲藥企加大在華開拓力度。亞洲和北美洲位居其后,我國從兩地區進口的西藥類商品金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6.42%和12.67%,雖是靚麗的兩位數增幅,但仍拖了我國西藥類商品進口額增長率的后腿。
歐洲國家在我國進口來源國榜單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在前10強中占據了8席,前20強中占據12席。其中德國對我國西藥出口額以31.68億美元勇拔頭籌,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同比增長率達到24.48%,西成藥是我國從德國進口額占比最大和同比增幅最大的西藥品類,其占比和同比數值分別為54%和29%。瑞士、法國、意大利、愛爾蘭對我國西藥出口均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率也均超過20%。僅美國和日本兩國以非歐洲國家擠入前10強榜單,分列第2位和第6位,但我國從兩國進口西藥金額同比增長率僅為12%和15%,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對歐洲藥品的青睞及歐洲藥企開拓市場的力度加大。
西成藥占進口額近半
2014年前3季度,我國從事西藥進口業務的企業家數有所增加,6352家企業相對去年同期增加164家。企業類型中,3161家三資企業的西藥進口額占比高達65%,阿斯利康、羅氏、輝瑞、諾和諾德、賽諾菲、拜耳等外資企業繼續在進口業務中保持領先;民營企業以進口額同比增速23.5%而表現最突出;國有企業的進口同比增幅僅7.41%,進口份額處于下滑態勢。
2014年前3季度,我國進口西藥類商品的三大類別中,西成藥占比最大,96.11億美元的進口額使其幾乎占據了西藥進口的一半,在進口均價同比微增3.38%的情況下,進口數量同比增加17.26%,使西成藥進口額同比增長21.22%,高于西藥整體進口增速。原料藥進口位列其后,進口額64.03億美元,同比增長10.38%,進口數量同比增加13.11%,而進口均價則下跌2.41%。我國對生化藥的需求增長最快,同比大增31.18%,使其進口額達到36.51億美元,表現為量價齊升,增幅均超過13%。
{展望} 不確定因素難阻增長
今年5月8日,發改委印發了《關于改進低價藥品價格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5月9日,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5月28日,藥監局發布了《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6月5日,衛計委公布了《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采購管理工作的通知》,此外,《藥品管理法》修訂在即,《食品藥品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出臺,《2015 版藥典》初步收載藥用輔料300 余種……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是醫藥政策大年。政策的暖風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由于我國當前醫改逐步深化,醫藥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處于關鍵期,醫藥行業整體處于不均衡發展狀態,環保、產能、能源供應、融資環境、國際市場競爭等多方面的困難凸顯。多年來,醫藥工業高速增長的態勢有所放緩,這從2013年醫藥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增速較2012年的14.5%有所回落可見一斑。隨著“十三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相關工作提上日程,預計對醫藥工業經濟增速的要求將調低。
化學原料藥和制劑制造業是我國醫藥工業的主力軍。化學仿制藥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預計到2015年,全球將有130只以上、總銷售額超過千億美元的藥物陸續專利到期。但是,面對如此利好的消息,我國大部分藥企仍停留在大宗原料藥、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上,并在產能競賽、價格戰爭上打得不可開交。不注重研發、粗放式的擴張發展使我國企業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
然而,醫藥產業上的困境暫未對外貿事業造成太大影響。一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需求回暖;另一方面,國內環保壓力加大,停產限產導致原料藥供應量減少,國際供求關系被打破,原料藥價格上漲;此外,上半年國家適時出臺了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一系列措施,政策紅利逐漸顯現。在上述利好因素的拉動下,西藥類產品外貿成績單上出現了好成績——進出口額、出口額、進口額三大增長率領跑我國醫藥外貿增長榜單。前3季度,西藥類產品12.73%的外貿同比增長率讓其完成全年7.5%的增長任務幾無壓力。
不過,進入第4季度后,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一方面,9月開始進入歐美西方國家的需求旺季,政策紅利依然有效;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局勢動蕩加劇,世界經濟仍存風險,印度等國與我國醫藥貿易摩擦不斷,均對我國西藥類產品的出口造成不良影響。預計全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外貿進出口額將增長10%~15%。
www.PharmNet.com.cn 2014-11-28 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17591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