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藥業新聞
藥業新聞
字號 16

陶劍虹:探尋中國醫藥轉型升級的痛點解決之道

2014年11月19日

“未來,傳統實業向產業互聯網時代邁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數據重構商業,流量改寫未來,舊模式漸漸消失,與之替代的,將是融合式創新的變革。”11月6日下午,在第26屆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上,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醫藥經濟報總編陶劍虹博士,用別開生面的互聯網語言,為現場近千名醫藥人士勾勒出中國醫藥轉型升級的大格局。

時近歲末,深秋的廣東肇慶雨意微寒。即將走過不平靜也不平凡的2014年,中國醫藥產業產值增速放緩到15.8%,效益增速滑落到12%,在宏觀經濟慢周期中,或許下一輪的寒流正在襲來?參會的企業代表,帶著思考,在陶劍虹主題報告《激活新增長》的引導下,尋求產業過冬的小棉襖,探尋中國醫藥轉型升級的痛點解決之道。

在陶劍虹看來,所謂痛點,既包含了中國醫藥產業當下的軟肋與弱點,也有大眾健康需求的空白點、企業戰略發展中的盲點,更有對未來升級支點的迷茫或是不確定。只有對痛點領悟,才能找準突破點——陶劍虹喻之為“新常態下讓產業飛的風口”。

審局思痛——經濟周期與轉型拐點

陶劍虹引用了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的觀點,對“新常態經濟”解釋道:“經濟增長在低水平上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和資產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在全球醫藥市場,各國實力此消彼長,跨國藥企應對專利懸崖、創新效率下降的窘境,運用裁員和縮減研發投入,全球藥品市場不斷重排。中國的份額,將從2012年的9.8%提高到2017年的17.9%,相對于全球平均5%的增速,中國藥品市場未來將以10%~11%的增幅,向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邁進。

根據經典的“劉易斯拐點”理論,陶劍虹十分直觀地列舉了中國醫藥由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她指出,“國內醫藥企業的工資連年上漲,近5年,年均增長11個百分點,但企業利潤增速乏力,增長率已經下滑了10.2個百分點,一升一降,印證了產業總供給與勞動力成本之間的剪刀差在加大。如果要避開‘衰退式盈利’,醫藥企業迫切需要加碼創新驅動發展。”

那么,全球醫藥創新前沿又是如何?陶劍虹梳理了5個方向點。2014年,世界藥品市場將達到10,142億美元,增長5.4%,FDA新批藥品數量也將創下1992年以來的新高,達到54個。全球重磅炸彈藥物被重新定義,只有進入年銷售額30億美元的藥物,才可以進入這個頂級俱樂部。在占全球市場12.4%的20個暢銷藥中,腫瘤藥有5個,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有3個,生物技術藥有7個。“這說明,全球創新的第一大拐點,就是研發重點品類發生轉移。”

陶劍虹分析,從世界范圍看,在降血脂、抗血栓、降血壓、降糖藥、呼吸系統疾病等成熟領域,暢銷品種受專利到期的沖擊最大,銷售降幅高達20%以上,而阿爾茨海默癥、抑郁、精神分裂、帕金森癥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由于病理病因等前端研究的局限,很難有重大進展。輕微改善療效的藥物又無法得到監管和支付部門的認同。相反,治療腫瘤等重大難治性疾病、自身免疫缺陷和多發性硬化等專科藥物,成為全球熱點。

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制藥企業在整體實力提升的同時,加大了研發強度。我國自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實施以來,已有52個專項品種獲得新藥證書,超過30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008年至今,中國共批準了20多個1類新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類原創新藥有18種。18個品種中有15個已取得生產批件具備上市資格。統計2007~2014年9月的中國注冊受理數量可知,江蘇恒瑞醫藥共申報了253個新藥,研發實力國內領先。江蘇豪森緊隨其后,有152個新藥申報量。創新研發型藥企前10強中,以西藏海思科藥業研發強度最高,達11.4%。近3年上市2類以上新藥則以江蘇恒瑞醫藥最高,有16個。

最近3年,每年平均有6~7個化藥新藥1.1類批準上市,國產藥品批準文號數量下降到16.8萬個,受理的新藥比例約占申請總數的38%。盡管如此,近年申報數量一直居高在年均7000件左右,2014年預計有17000件的注冊申請在排隊。CDE于2014年9月公布的16個過度重復申報注冊藥品中,部分品種批文數量已超70個。阿托伐他汀鈣、氫氯吡格雷等產品都是近年專利到期的重磅炸彈級產品,高水平重復苗頭已經明顯,國內企業應該引起重視。

“第二大拐點是全球創新研發活動漸漸遠離大眾疾病領域。孤兒藥研發成功率為32.9%,而大眾疾病藥物研發成功率為11.7%。這得益于轉化醫學的助推。”陶劍虹指出,2014年10月,美國NIH宣布將提供2900萬美元用于擴大罕見病臨床研究。FDA近期也將資助15個研究機構共計超過1900萬美元,以推進針對罕見病的醫藥研發。全球制藥巨頭漸漸離開me-too藥的開發領域,投資重心越來越向全新機制的突破性新藥轉移。陶劍虹特別舉了一個例子,在2014年7月,FDA批準的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belinostat,就是一個罕見病藥物,國內的深圳微芯科技的產品西達本胺,與之有相近的治療靶點,是一個me-better藥物,也已經被CFDA批為1.1類新藥,這足以說明中國醫藥企業有緊跟國際創新前沿的潛力。

陶劍虹進一步指出:新藥來源更趨多元。2011~2013年,全球晚期臨床和上市新藥中,有22%來自收購,28%來自合資或共同開發,13%來自授權。資本并購已成為新的重要來源。如輝瑞專注的“買來主義”,先后囊括了立普妥、西樂葆、生物藥Enbrel、肺炎疫苗Prevnar等;加拿大最大的醫藥企業Valeant,平均每年收購25個公司或項目;2014年4月,Valeant擬用456億美元收購眼科藥企艾爾建,若成功,將成為全球五大藥企之一。

并購只是獲取新藥的補充手段,專注創新才是醫藥企業的主業。陶劍虹繼續揭示:一方面制藥巨頭臨床開發與產品經營趨向專注化。2014年5月初,諾華、GSK和禮來等三大國際巨頭交換價值250億美元的資產,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制藥企業生存環境日趨艱難。即使是諾華、GSK那樣的大集團,以其每年高達9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也不得不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長的業務。“并購改組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研發效率,在特長領域獲得規模優勢,確保在如今苛刻的環境下持續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新藥。”

另一方面是大藥廠因專注和避險而瘦身。陶劍虹講述了百時美施貴寶(BMS)的例子:截至2013年,BMS的5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創造了16億美元的銷售額,占公司營業總額的10%。包括安立澤(沙格列汀片)和達格列凈(Forxiga)。糖尿病領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也是成熟的市場,因此必須具備龐大的銷售資源,同時它的回報率往往又非常低。BMS以27億美元的價格將全球糖尿病業務賣給阿斯利康,包括專利費等將達40億美元以上。并把公司精簡至最小規模,員工減少了1.8萬人,生產工廠的數量大約只有2007年的一半。公司的未來寄托在病毒學(尤其是艾滋病和肝炎)、免疫學(節段性回腸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腫瘤學等領域。“資源整合成為制藥公司降低風險的一個‘快捷方式’——將主要精力放在更有優勢的領域,剝離競爭力弱的業務。如默沙東剝離了消費者健康業務,賽諾菲出售價值近80億美元的成熟藥業務,百特宣布公司正準備一分為二,雅培把品牌藥業務拆分出去組建AbbieVie公司,諾華在打造其癌癥治療業務時裁減了4個部門。”陶劍虹小結說。

弈局思痛——主導品類與需求燃點

互聯網語境下,痛點營銷,深度挖掘消費者體驗,創新產品價值正成為熱點。陶劍虹將這種思維引入醫藥大品類國內市場競爭格局分析中。她指出: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慢病負擔的加重,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病率增加,成為當今人類的健康之痛。需要靶點更加明確、療效更優、真實世界安全性更高的新藥,醫藥企業要善于挖掘尚未得到滿足的用藥需求點,及時追蹤潛力治療類別的研發進展。陶劍虹重點以抗腫瘤、心腦血管、調血脂、抗高血壓、治療糖尿病藥物等為例,做了詳細的解讀。

全球已批準單抗藥物的治療領域分類中,用于抗腫瘤和免疫性疾病的兩種單抗合計占了治療領域的將近七成份額。而在國內,截至目前,CFDA批準上市的國產單抗藥物共7個,截至2014年9月1日,CDE官網查到的涉及國產單抗藥品的受理號共67個,涉及14個靶點、34家公司。進口單抗藥品注冊申報則有50個,其中19個已批準用于臨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國內抗腫瘤新藥有新突破。2014年上半年國內申報生產的抗腫瘤新藥有4個,另外3個品種獲得臨床批準,均是1.1類產品。2017~2029年專利到期的抗腫瘤藥物有26個,預計未來會有更多仿制藥面世。目前,上藥、齊魯等企業在單抗領域的研發比較活躍。

國內市場競爭方面,2014年國內抗腫瘤藥市場預計將達956億元,同比增長14.8%。抗腫瘤前十廠家中,有5家是外資合資企業,江蘇恒瑞、齊魯制藥和江蘇豪森是本土企業的佼佼者,分別占了6.27%、5.38%和4.64%的份額。三級醫院的抗腫瘤藥物前十大品牌合計占據34.6%,縣級醫院前十品種合計占50.2%,顯得更為集中。江蘇恒瑞的奧沙利鉑是唯一進入醫院市場前十的抗腫瘤基藥品種。抗腫瘤中成藥則以復方斑蝥膠囊、槐耳顆粒、參一膠囊分列醫院市場前三,三甲醫院前十大抗腫瘤中成藥合計占60.1%。

替尼類產品的前五品種中,除埃克替尼為浙江貝達藥業領先,其他均是外企壟斷,江蘇豪森和正大天晴的伊馬替尼仿制藥市場份額暫時非常小,厄洛替尼則由羅氏占據86.3%的份額。陶劍虹指出,替尼類產品在國外已經退出了研發者關注的視線,國內僅到今年一季度,就有40多個替尼品種在審批排隊中,高水平重復已經十分明顯。國內企業應該謹慎進入,轉而關注抗體偶聯藥物、生物標志物等前沿領域。

在心腦血管領域,中藥占據45.6%,是國內中藥企業關注的重點。心腦血管中成藥前二十品種合計占52.01%,市場集中度不高,產品眾多。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以嶺的通心絡膠囊、步長的腦心通膠囊與穩心顆粒,都是可圈可點的口服心腦血管中藥大品種。

降血脂藥還是他汀類的天下,前二十品種中,他汀類單品及復合產品占了88%的份額。最大霸主依然是立普妥,但2014年一季度全球市場為4.5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企業寄望降脂藥的新研發品種能夠帶來新的增長。

Anti-PCSK9單抗成為最被看好的潛力品種,在研產品有賽諾菲和Regeneron制藥正在研發的Alirocumab、安進的AMG145和默克的1D05-IgG2等;而在CETP(膽固醇酯轉移蛋白)抑制劑領域,大公司研發紛紛失敗,陶劍虹提醒國內企業要謹慎跟從。今年上半年,國內山東羅欣藥業和江西施美制藥的依折麥布申報上市,金陵制藥廠也申報了阿托伐他汀鈣的分散片,西威埃醫藥也有一個1.1類降血脂新藥在等待審批。

陶劍虹分析的另一個主導品類是降糖藥。2014年中國降糖藥市場預計將達188億元,同比增長12%。在化學藥領域,全球降糖藥細分出3大熱點。一是GLP-1類似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似物)。目前FDA已經批準上市了GSK的阿必魯肽、禮來與Amylin公司的艾塞那肽這兩個超長效品種,還有賽諾菲的利西拉來、諾和諾德的利拉魯肽這兩個短效品種;國內由河北常山藥業與ConjuChem公司共同開發的艾塞那肽-人血清白蛋白綴合物,名為艾本那肽,是一個me-better型的GLP-1類似物長效制劑。

二是DPP-Ⅳ抑制劑。目前已上市的品種有默沙東的磷酸西格列汀、諾華的維格列汀片、百時美施貴寶的沙格列汀片,以及勃林格殷格翰和禮來的利格列汀;跨國制藥企業正在研發的同類藥物也在追逐超長效制劑,可以每周用藥1次,如默沙東Omarigliptin(MK-3102)和武田和Furiex 公司的SYR-472(trelagliptin succinate)。DPP-Ⅳ抑制劑與二甲雙胍的復方制劑同樣受到關注。國內有多家企業扎堆開發DPP-Ⅳ抑制劑,其中以阿格列汀最多,共有15個廠家申報,且多為3.1類產品,沙格列汀則有5個廠家申報,貝格列汀和維格列汀分別有3個廠家申報,其余8個列汀類產品各有1個廠家申報。

三是SGLT2抑制劑。強生/楊森的卡格列凈于2013年3月獲得FDA批準,成為全球首個上市的SGLT2抑制劑。勃林格殷格翰/禮來的恩格列凈在2013年3月向FDA和歐盟提交申請,日本大正制藥的Luseogliflozin在日本進行5項Ⅲ期臨床試驗,默沙東的Ertugliflozin目前尚未招募Ⅲ期臨床試驗患者,安斯泰來、默沙東和日本壽制藥株式會社的Ipragliflozin處于Ⅲ期臨床試驗。默克的西格列汀銷售規模已達40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成為97億美元的最暢銷小分子藥物,默克已經感覺到SGLT2抑制劑對DPP-Ⅳ抑制劑的威脅,支付給輝瑞6000萬美元,共同開發Ertugliflozin(PF-04971729)。此外,還有阿斯利康的糖尿病復方新藥Xigduo XR(達格列凈 二甲雙胍片)已于2014年10月獲FDA批準。國內共有7個廠家申報卡格列凈,1個廠家申報達格列凈,且均為3.1類產品,恒瑞的1.1類產品恒格列凈也處于申報行列。

胰島素制劑目前正朝長效化、新給藥途徑方向發展,如諾和諾德的超長/短效胰島素類似物Degludec和賽諾菲的U300,正處于申請上市中。2014年上半年,國內批準上市了甘李藥業的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注射液(25R),以及通化東寶藥業的精蛋白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40/60)。

此外,陶劍虹還點評了抗病毒藥。近年來,在H7N9、埃博拉病毒施虐的背景下,全球對抗病毒藥物研發的熱度升溫。尤其是丙肝治療藥物,2014年全球丙肝藥市場預計為160億美元,其中吉利德的Sovaldi一上市就有望達到125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國內也有不少優秀企業關注丙肝藥物研發,如正大天晴支付BioLineRx 3000萬美元,獲得化合物BL-8030在中國和香港地區的權利;紅日藥業近期與上海藥物所合作開發抗丙肝新藥;杭州歌禮生物與羅氏制藥合作開發丙肝治療新藥Danoprevir。

布局鎮痛——企業戰略與競爭爆點

“制藥工業是一個傳統行業,但是他對于創新的依賴程度遠高于一般的傳統行業。我們了解了國內外市場和品類的格局大趨勢,需要關注到,互聯網在改變傳統行業的同時,其實給我們帶來許多風口,這些風口不是把傳統給消滅了,更不是完全給顛覆了,而是要升級著我們制藥業的傳統商業模式和研發手段。真正的互聯網時代是網絡改變了實業。企業應該思考如何調整戰略定位。”陶劍虹啟發企業用開放的姿態迎接產業互聯網時代。

對比“十二五”規劃的目標,無論是藥品標準、產品質量,還是國際競爭力方面,中國醫藥都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對此,陶劍虹對中國醫藥企業的戰略模式也給出了4點思路設計:

一是持續創新,這是產業發展的“熊彼得動力”。在2014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修訂中,明確了在藥品注冊過程中不存在專利侵權的問題,這鼓勵了國內企業搶仿的積極性。陶劍虹進一步向在座代表發問:“若瘟疫來襲,有效的藥品僅一個廠家能生產且奇貨可居,是不惜代價拯救生命,對專利藥強行仿制,還是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創新?”她指出,2014年8月,吉列德為防止印度再次以強硬手段生產仿制藥影響自身利益,特別允許印度等91國在協議范圍內制造和以低廉的價格銷售Sovaldi仿制藥,但是排除中國在外。這應該引起國內企業的思考,因為根據WTO協議,成員國發生公共健康危機,可考慮實施藥品專利強制許可,仿制生產仍在專利期限內的藥物來解決公眾危機,這對提升民族制藥工業和減輕群眾疾病負擔,都是有意義的。在陶劍虹看來,醫藥創新的出發點不單純是企業持續盈利,更重要的是改善和促進公眾的健康,只有這樣,即使創新的路途遙遠,我們也不會迷失。

而國內的一些創新驅動型企業已經走在了前列。陶劍虹用主成分分析法,點評了部分主流企業的創新進展和首仿藥情況。其中恒瑞醫藥位列我國創新研發型藥企首位,2013年研發強度為9.1%,公司研發人員占比16.2%,新產品產值占比63.2%,2011~2013年申報的2類以上新藥數量達到16個。其目前主要在研創新藥物有阿帕替尼、法米替尼、吡咯替尼、非洛他賽等,預計2014~2018年將陸續上市。江蘇先聲藥業2013年的研發強度為8%,公司研發人員占比9.2%,2011~2013年申報2類以上新藥10個,位居我國創新研發型藥企第二位。2014年10月29日,百家匯與QIAGEN凱杰(蘇州)轉化醫學研究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加速從學術發現向實用醫療成果的轉化。先聲藥業目前擁有“必存”、“恩度”、“再林”等6個銷售額過億元的商品名化學藥物。正大天晴正在積極謀建自己的首仿藥競爭格局,2008~2014年其獲批的首仿藥,有恩替卡韋、伊馬替尼、米格列奈、阿折地平、地西他濱、達沙替尼、雷替曲塞共7個品種,其中阿折地平和雷替曲塞獨占國內市場。齊魯制藥在2008~2014年共獲批4個首仿藥品種,分別為卡培他濱、左西孟旦、帕洛諾司瓊、氨磺必利,其中齊魯的左西孟旦幾乎獨占國內市場。

在對品牌傳播戰略的分析中,陶劍虹指出:在國際鼓勵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傳播力就是制造關注與影響的能力。無論是999感冒靈借助《爸爸去哪兒》的迅速成功,還是國外諾華公司在阿爾茨海默癥藥品DTC廣告中匠心獨運,都體現出創意已經成為傳統醫藥營銷手段升級的支點。陶劍虹以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為例分析:目前在研的阿爾茨海默癥用藥多達102個,是研發較熱門的領域;FDA共批準了5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多奈哌齊、利斯的明、加蘭他敏、他克林、美金剛。國內也有很多企業投入到該領域研發隊伍中,鹽酸美金剛、卡巴拉汀各有15個廠家申報,鹽酸多奈哌齊有9個廠家申報,氫溴酸加蘭他敏有3個廠家申報。“但是,有多少國內企業的老年癡呆癥用藥廣告,能像國外的DTC廣告創意這般令人耳目一新?我們拭目以待。”陶劍虹的話引發聽眾會心一笑。

新一輪的并購浪潮已經席卷而來,陶劍虹列舉了幾個關鍵數字,并予以說明:2014上半年全球醫藥領域并購交易首位金額已經突破250億美元,輝瑞制藥也對阿斯利康也開出了1190億美元的收購天價。未來腫瘤、糖尿病、神經衰退性疾病、新型抗生素和孤兒藥領域的研發藥物將更受關注。在國內,信立泰用3.4億元從上海艾力斯購買1.1類降壓專利藥阿利沙坦酯的制劑生產技術,獲得該產品獨家銷售權。信立泰從復星醫藥購買復格列汀的費用是2500萬元,石藥集團從四川大學購買1.1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SKLB1028的價格是2000萬元。陶劍虹也提示國內企業,2014年1~9月,中國醫藥領域共有并購事件157起,交易額達297億元。資本對中國醫藥領域最關注的領域有3個:一是創新藥。PE界看好研發成本低、研發集中度和準確度相對較高的本土藥企。二是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三是移動醫療,更好地管理健康與慢病。

陶劍虹又從石藥、華海藥業的轉型案例中,解讀國內藥企的轉型戰略。“盡管互聯網有將醫藥的微笑曲線拉平的趨勢,但是制造業是產業的基礎,如果拋離實業,產業價值曲線就會變成兩滴眼淚。”陶劍虹不失幽默地點評。“轉型升級的痛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研發強度不足,品種重復,申報擁堵;傳統營銷手段正在被顛覆,互聯網營銷模式霧里看花;定價、進醫保、進目錄、招標長路漫漫;轉型方向還需要重新定位,合理布局。”

變局療痛——未來變革與顛覆觸點

在報告的總結階段,陶劍虹理性分析了醫藥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轉型方向。她指出,產業互聯網有顛覆式創新,更有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關注眼球經濟的消費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未來,是醫藥產業互聯網時代。

在生產制造體系,以用戶為導向的個性化設計;隨著移動技術的日趨成熟和加速滲透、消費者行為的演化,隨著移動醫療能夠解決更多的訴求,互聯網產業跨界的下一站將是“顛覆醫療”。陶劍虹預測,2017年我國在線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將達125億元,而2013年這一數字僅為22億元。騰訊牽手丁香園、阿里推出未來醫院計劃并收購中信21世紀,百度打造北京健康云,都是互聯網勢力對醫療領域的變革,醫藥企業應該予以關注。

陶劍虹還舉了國外2型糖尿病用醫療APPBlueStar的案例,2014年FDA已經批準的23個數字健康APP和設備。還有谷歌手表嗅探早期癌癥的納米粒子、智能隱形眼鏡檢測血糖水平、智能骨傳導眼鏡保護、恢復聽力等新型可穿戴設備。這些科技前沿產品也為國內藥企打開一個新的視角。

“在銷售物流體系,線上線下一體化是主要趨勢;在融資體系,由產業園區向‘在線產業帶’的轉型,推動傳統產業與互聯網金融結合;而大家普遍關注的O2O,更是一種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公司聯合互助。”陶劍虹進一步補充,目前中國生物醫藥園區啟動了線上模式,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方面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健康行業和其他消費品行業的融合,必將形成一系列新的爆發點,形成產業集聚區。

“消費互聯網大勢已去,產業互聯網時代到來。作為醫藥專業人士,我們篤信只有專業才能夠締造權威,真正能活下去的是那些專業性很強的公司。南方所、醫藥經濟報、米內網這些專業的機構或者媒體,也將與醫藥企業一道,提煉并實踐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價值主張。”陶劍虹給出了對未來的期許,也略帶IT范兒地與企業分享:“在醫藥產經領域,如果你不懂電商,可能沒有未來;想不清與手機的關系,數年內將會被淘汰;已裹挾進入我們生活骨髓的O2O將是一場商業革命。未來,誰擁有了大數據,誰就占有了制高點;當你享受免費的時候,你消費行為中的一切數據信息都已經被記錄,成為大數據的一份子,企業通過深度的大數據挖掘,創造新的需求,到那時,免費反而成為最昂貴的。”在陶劍虹理性并充滿激情的演講中,中國醫藥人體驗著心智格局的擴充,醫藥產業的未來,不會在顛覆中沉淪,必將在融合中迸發。(醫藥經濟報 董菊紅 楊穗彬)

米內網2014-11-10 來源:醫藥經濟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617482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