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字號 16

政策松綁 一大撥低價藥萌發漲價沖動

2014年10月31日

幾近零利潤,令低價藥曾經引退江湖。近年來,很多患者去醫院求醫問藥時,都會發現諸如氯霉素滴眼液、三黃片、復方甘草片、銀翹解毒丸等低價藥經常斷貨。其中魚精蛋白斷貨幾乎讓一些大醫院的心臟手術停滯。

1、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上調20%

2、此前云南白藥生產的規格為0 .32g 120裝的復方丹參片,原來的零售價是14 .1元/盒,現在零售價已漲到了19.2元/盒

該廠生產的諾氟沙星膠囊(12粒裝),原來的零售價是3.6元/盒,現在漲到了6元/盒

3、浙江康恩貝生產的前列康的售價則從12元變成了13元

相當多低價藥受政策限制,接近零利潤,大大打擊藥品生產廠家的生產積極性。

幾近零利潤,令低價藥曾經引退江湖。近年來,很多患者去醫院求醫問藥時,都會發現諸如氯霉素滴眼液、三黃片、復方甘草片、銀翹解毒丸等低價藥經常斷貨。其中魚精蛋白斷貨幾乎讓一些大醫院的心臟手術停滯。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低價藥的新規,近日終于有太極集團和嘉應制藥等企業基于此而提高其生產的低價藥的價格,業內評估一大撥低價藥將萌發漲價沖動。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政府沒有配套政策,低價藥只有漲價這一招,根絕不了市場斷貨現象。

政策限價放松

此前,為了鼓勵藥企生產低價藥積極性,國家衛計委等8部門發布《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意見》,而后在5月初國家發改委發布《發改委定價范圍內的低價藥品目錄》,取消530種藥物的最高零售價,生產企業可在西藥費用日均不超過3元、中成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價。其中,公布的低價藥品清單包含化學藥品種280個、中成藥品種250個,共530個品種1154個劑型,國內逾20家上市藥企均有產品在列,如太極集團、千金藥業、同仁堂、云南白藥、天士力、嘉應制藥等。

關于低價藥的這些政策在發布多個月后,終于有企業正式開始行動,太極集團在10月20日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家發改委定價范圍內的低價藥品清單》,其獨家品種藿香正氣口服液屬于低價藥。鑒于近年藿香正氣口服液原、輔及包裝材料、人力等成本大幅上漲,為緩解公司成本、費用持續上升趨勢,從2014年10月10日起,將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上調20%,零售價也將作相應調整,具體以各省市備案價格為準。”

南都記者翻閱資料發現,從2007年以來國內上百種低價藥品已逐步淡出三甲醫院及連鎖藥店等主流醫藥流通市場,如環丙沙星膠囊、注射用紅霉素、牙周靈片等。

有發改委內部人士也表示,“低價藥品大多是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比較激烈的藥品,放開最高零售限價,市場實際交易價格不會出現普漲現象,價格主管部門將加強監管和引導,防止經營者濫用自主定價權。”

恐無法治本

對于放開價格管制能否徹底解決低價藥斷貨的現象,業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北京某三甲醫院前院長認為,“此前政府對老藥的價格幾乎不予提升,并且招標中對價格的擠壓使得藥品生產者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甚趨于無。在這種情況下,廠家就會減少甚至停止對低價低利潤藥品的生產,或者新瓶裝舊酒,對老藥進行新的包裝,更換名稱,然后以新藥的名義申報,進而提高其價格。在已有高價新藥的情況下,只要價差足夠大,老藥價格再怎么提,很多醫院還是不愿意用。”

據了解,藥監部門對“新藥”概念規定不夠明確、“新藥申請”范圍較廣。《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第12條對“新藥申請”闡述為“未曾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的注冊申請”、“對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改變給藥途徑、增加新適應癥的藥品注冊按照新藥申請的程序申報”、“已批準上市的已有國家標準的”和“生物制品按照新藥申請的程序申報”等。這就給“換瓶不換酒”的老藥提供了可乘之機,出現一藥多名的狀況。《新藥準入審批制度》還規定:“同成分品種,可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以價格低取代價格高的品種。”這也使得那些“走新藥申請程序的仿制藥”通過新藥審批,成為“高價的老藥”。

于明德也認為,“在《意見》出臺后,取消了對藥品銷售的最高限價,只是化學藥日費用在3元以內,中藥在5元以內。這個價格與其他同類進口藥品相比還是比較低,因此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藥企的生產積極性,但僅從生產環節還是不能解決低價藥的困境。藥品生產和流通,有一個很長的鏈條,僅有源頭的生產沒用,假如藥商不愿代理,藥店不愿進貨,醫生不愿開藥,這些低價藥也照樣不能到患者手中。”

[數據]藥品市場嚴重供過于求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對南都記者表示,讓低價藥品價格回歸市場機制,同時取消招標辦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能夠增加這些藥的供應,而且基本上不會影響價格穩定,因為目前全國5000多家制藥企業,總計18萬多張批準文號,開工率最高70%,最低27%,固體制劑平均50%左右,藥品市場總體上是嚴重供過于求的,不同藥品品種之間有較強的相互替代性,除極少數專利藥品外,想在市場取得支配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記者觀察]要國家層面來管理藥品短缺

目前的低價藥短缺現象,光靠漲價,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低價藥之所以短缺,直接原因是企業不愿意生產,而企業之所以不愿意生產,一個是成本這幾年一直持續上漲,人工加上原材料,導致企業生產越多,虧得越多。另外,很多低價藥雖然還能有微薄的利潤,由于醫院不愿意用,從而導致斷貨。

因此低價藥短缺是一個市場失靈的結構性問題,除了價格,政府在其他方面還必須進行適當的干預。這里不妨參照其他國家的一些做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建立藥品短缺的相應制度,如美國針對某些特定藥品(如維持生命藥品、孤兒藥)頒布了《聯邦食品藥品化妝品法》和《孤兒藥品法》,把藥品短缺管理上升到國家層面,并通過運用市場化手段,從應對藥品短缺的機構設置、藥品短缺的發現機制、處理機制以及藥品退出機制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www.PharmNet.com.cn 2014-10-23 南方都市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71674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