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信息 藥業新聞
藥業新聞
字號 16

并購推動血制品行業規范發展

2014年10月11日

近期,有媒體報道的某強迫未成年人賣血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被資本市場給予較高溢價的血制品行業再次成為了輿論焦點。目前行業發展環境究竟如何?相關上市公司影響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行業中相關人員和分析師,希望為投資者做個簡單梳理。

血液制品的國家戰略地位

“血液制品是在臨床輸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好地解決了全血不易運輸和用量大、有效期短的問題。”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員介紹,“血液制品主要用于腫瘤、肝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療和傳染性疾病的被動免疫和治療、血友病治療以及大手術止血等方面,并用于醫療急救、重大災害的搶救上。”

在多種重大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血液制品有著其他藥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屬于國家戰略性資源。

國際市場寡頭分立

從國際市場上來看,國外血液制品行業開始于上世紀4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由最早百家企業爭鳴的狀況,演變成集中度非常高、寡頭壟斷的局面,國際血制品行業發展由市場需求決定,供需較為平衡,在目前國際主流企業血漿綜合利用率較高,可從血液中提取的血制品最多有二十多種,市場增長主要靠新產品和新適應癥的推出。

海通證券分析師介紹稱,目前國際上的血液制品企業僅剩下不到20家,全年的投漿量約30000噸,其中,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奧克特琺瑪幾家大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整個行業產值在70億美元上下。

《2014-2017年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研究報告》介紹表示,由于中國血液制品市場需求旺盛,2013年中國進口人血白蛋白批簽發總量達到1439萬瓶(折合10g/瓶),同比增長24.1%,占同期人血白蛋白批簽發總量的53.4%(2012年為45.3%)。behring、baxter、基立福和奧克特琺瑪以絕對優勢,仍占據中國人血白蛋白進口企業前四位。

由于工藝成熟、應用廣泛,歐洲和美洲也是血液制品消費的主體,人均消費量遠遠超過亞洲和非洲地區。血液制品行業在國際市場中已經形成成熟的運作規律。

國內市場探索起步

從國內血制品行業的發展來看,早在1985年之前,血液制品主要以進口為主,之后為了防止艾滋病的傳入,禁止了部分血液制品的進口,轉為以國內自產為主。

受檢驗檢疫政策影響,以及國家多年來對單采血漿站不斷進行整頓,2008年血漿產量僅為2500噸。2009年以來血漿產量開始逐步恢復,2011年內貴州血漿關停風波,行業繼續陷入低谷,2012年以來行業逐步恢復。而全國醫療市場對血液制品生產用原料血漿的年基本需求為8000噸,而2011年全年采漿量約為4000噸左右。而且新漿站的建設培育需要2到3年,血漿生產周期需要7到8個月,所以未來血漿資源短缺仍然是行業面臨最大問題。

行業內相關人士表示“與絕大多數行業不同,血液制品的供求矛盾不在于需求端,而是產品供給高度緊缺,有價無市。目前血液制品的投漿量和需求呈現高度失衡,行業需求短期內無法滿足。”

但是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社會步入人口老齡化、血液制品適應癥不斷增加刺激中國血液制品下游需求不斷擴大,雖然現在行業監管非常嚴格,但是從血制品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行業發展已經從沒有監管逐步發展到統一監管,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歷程,從未來行業發展的角度分析,血制品行業的監管將日趨科學合理,有利于加速行業健康成長。

上市公司良性競爭帶動行業發展

相對于輿論對血液制品行業的諸多異議,行業分析師對血液制品行業內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卻擁有非常大的希望。

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在生產的血制品公司為23家。從投漿量分析,最大的五位企業分別為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山東泰邦、成都蓉生、四川蜀陽。

華融證券分析師黃彬表示,2014年1-7月生物制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5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63%,而生物制品子行業更加比較優勢,其中化學制劑、生物制品利潤增速高于收入增速,特別是生物制品利潤增速大幅提升。4月以來生物制品收入增速環比持續提升,而7月起,生物制品行業毛利率上升,企業的盈利更加有利。

目前,業內對血制品行業未來發展主要歸結為三種途徑,第一整合并購提升集中度獲得規模效應;第二新增漿站帶來的量的增長;第三產品鏈的延伸帶來的盈利能力提升。

1、 新增漿站帶來新增量

衛生部相關人士稱,在“十二五”期間將推動血液制品供應量比“十一五”增加一倍:緩解產品短缺的途徑一方面可以提升投漿量,或者從國外進口,但是進口其安全性存在質疑,所以目前提升投漿量是做有效的方式。

而從血制品上市公司的上游,血漿站的分布來看,上市公司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漿站144個(包括貴州關停的14個漿站),其中華蘭生物、中生集團占據了河南、重慶、四川、廣西等漿站,但是漿站最多的也只有16個而已。

相比之下,貝林下屬的ZLBPlasma公司在美國有62個血漿采漿站,百特為65個,而生物理療公司(已被Grifols收購)有55個。這也說明現在的血制品行業企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海通證券醫藥團隊對此表示,未來擁有漿站資源的行業龍頭企業將從競爭中勝出。

由于國家政策扶持以及市場高景氣度吸引,有資質的中國血液制品企業均在積極興建新漿站,并且部分企業新漿站有望于2014年底前開始采漿。

2014年6月,中原瑞德(人福醫藥控股100%)赤壁瑞祥單采血漿站獲得采漿批準;2014年5月,華蘭生物河南滑縣漿站獲批設站;2014年4月,河北大安(沃森生物控股90%)魏縣漿站進行了現場GMP認證;2013年底,廣東雙林生物的隰縣血站、絳縣血站完成建設。

光大證券的分析師江維娜表示,新開漿站雖均存在一定難度,但2014年重慶云陽、河南滑縣新漿站的獲批意味著政府對漿站的設立態度在逐漸開放,血液制品行業企業將會受益。

2、 并購現有漿站擴大規模

但是由于新血漿站的建設周期都比較長,所以企業對現有血漿站的爭奪逐步加劇,而并購或許會成為快速擴大企業采漿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近幾年,血制品行業企業紛紛通過并購來擴大企業規模,比如博雅生物收購浙江海康部分股權、天壇生物收購成都蓉生、沃森生物收購河北大安制藥有限公司、中國生物收購貴陽黔峰和西安回天、人幅醫藥收購武漢中原瑞德等。

而最引入注目的是在2013年,上海萊士依靠品牌優勢在2013年7月份18億元并購鄭州邦和,擴大其行業地位,而并入邦和藥業后,上海萊士整體采漿量有望達到近500噸,成為國內最大的血制品企業。

3、 提升研發擴充產品種類

同時,對于血制品企業來說,產品數量越多,則血漿利用率相對更高,毛利率就會有所提升。目前,國內血制品企業生產水平參差不齊,僅有5家企業擁有7種以上產品,其中最多的華蘭生物也僅有11種產品,而國外企業通常都有超過20種產品。

所以這也要求上市公司要加大對于新產品和新市場的投入力量,打造血制品的中國名牌企業,從而帶動中國血制品行業整體競爭力,加大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

對于一個剛剛起步,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的血制品行業,在起步初期遇見各種困難可想而知,在面對國際巨頭的打壓之下,面對輿論的全面監督,血制品行業任重而道遠。

米內網2014-09-25 來源:證券日報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96846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備14053558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