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金銳
編者按 上一期欄目中,我們給大家說了說吃藥與吃飯的關系,哪些藥飯前吃、哪些藥飯后吃、哪些藥與餐同服。實際上,除了飯前飯后之外,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細節。例如,口服還是含服?多喝水還是少喝水?喝熱水還是喝涼水?本期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些細節問題。
口服、嚼服、含服與舌下含服
口服是最常見的吃藥方法了。一般情況下,說明書上說的口服,都是指用水送服,簡單來說,就是先喝一杯水,然后把藥放在嘴里,再用一杯水把藥送服到胃里。當然對于顆粒劑來說,一般都是“沖服”的用法,簡單來說,就是在杯子里把顆粒劑用溫水化開,然后口服。那么,除了這些常見用法之外,一部分藥品還有例如嚼服、含服、舌下含服的用法。
1. 嚼服
嚼服的意思就是嚼碎后服用的意思,這么做的目的是要增強藥效或減少副作用。有些藥品在名稱中會標注“咀嚼片”三個字,這就提示這個藥需要嚼碎后服用。另外一些藥品會在說明書的【用法用量】項下標注“嚼服”,也表示這個藥需要嚼碎后服用。從類型上看,嚼服的藥物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疾病用藥、冠心病心絞痛用藥、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和其他類藥品等。
λ消化系統疾病治療用藥:用于治療反酸燒心的很多藥品需要嚼服,例如法莫替丁鈣鎂咀嚼片、鋁碳酸鎂片、復方木香鋁鎂片、硫糖鋁咀嚼片等。用于治療消化不良和腹瀉的乳酸菌素片也建議嚼服。
λ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劑:很多補鈣、補鐵甚至補充維生素的藥都建議嚼服,例如甲橙維C咀嚼片、乳酸鈣咀嚼片、三維葡磷鈣咀嚼片、維生素EC顆粒、維生素AD滴劑、三維亞鐵咀嚼片等。
λ冠心病心絞痛用藥:阿司匹林片在用于急性心梗患者發病時,建議嚼碎后服用,目的是為了快速吸收。冠心蘇合咀嚼片在用于心絞痛治療時為嚼碎服。
其他需要嚼服的藥品有:
λ阿卡波糖:用于治療糖尿病的阿卡波糖可以在進餐時與前幾口食物一起嚼服。
λ甲苯咪唑咀嚼片:用于蛔蟲和蟯蟲的治療。用法為嚼服。
λ保兒寧顆粒:用于益氣健脾,可以嚼服。
λ健胃消食片:用于健胃消食,用法為嚼服。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緩控釋制劑都是不能嚼服的,所以在使用藥品前,一定要仔細看看說明書。
2.含服
含服的意思就是把藥品放入口腔后含住,任其自然崩解,不用水快速送至胃部。一般而言,治療咽痛、口腔潰瘍、口腔炎癥或咳嗽的藥品需要含服,一些中藥補益藥也可以含服,還有一些維生素補充劑也可以含服。當然,從含服部位上看,咽痛可以含服在近咽喉處,口腔潰瘍可以含服在潰瘍或近潰瘍處。從藥品劑型上看,含服的藥品可以是片劑、丸劑、膏劑、顆粒劑或茶塊,主要包括:
λ片劑類:西瓜霜含片、甲硝唑含片、咽康含片、維生素C口含片、銀黃含化片、蛇膽川貝含片、復方羅漢果含片、復方甘草片、口炎清含片、復方熊膽薄荷含片、板藍根含片等。
λ丸劑類:咽立爽口含滴丸、喉痛消炎丸、冰霜梅蘇丸、柴胡滴丸、度米芬滴丸、潤喉丸、烏梅人丹、喉癥丸等。
λ膏劑:蟲草川貝止咳膏、蜜煉川貝枇杷膏等。
λ顆粒劑:清暑解毒顆粒、復方珍珠口瘡顆粒等。
λ茶塊類:復方梨汁潤肺茶等。
3. 舌下含服
舌下含服是一種特殊的含服法,其藥物的含服部位是在舌下,而不是在口腔中其他部位。舌下含服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讓少量藥物快速吸收起效。常見的舌下含服藥品大多是心絞痛、哮喘的急救類藥品,包括:
λ硝酸甘油片,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快速緩解,舌下含服
λ硝酸異山梨酯,作用類似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λ硝苯地平片,用于心絞痛的緩解,舌下含服
λ復方丹參滴丸:用于心絞痛的緩解,舌下含服
λ速效救心丸:用于心絞痛的緩解,舌下含服
λ鹽酸克侖特羅含片:用于支氣管哮喘的緩解,舌下含服
這就是常見的嚼服、含服和舌下含服的藥品,有中藥也有西藥。這三種用藥形式都對口腔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長期服藥時需密切監測。
吃藥時多喝水還是少喝水?
吃藥喝水是一門學問,喝多了不行,喝少了也不行。那么,哪些藥物需要多喝水,哪些藥物需要少喝水,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1. 有些藥在吃的時候需要多喝水
多喝水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藥物對食道的刺激。例如阿侖膦酸鈉這個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由于它有比較明顯的刺激上消化道粘膜的副作用,所以應用一滿杯白水送服,并且在服藥后至少30分鐘之內避免躺臥,以避免可能造成的食管炎、食管潰瘍或食管糜爛等。實際上,可能造成藥源性食管損傷的藥物很多,除了阿侖膦酸鈉之外,常見的還有四環素、土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替硝唑等抗生素以及硫酸亞鐵、對乙酰氨基酚等藥,這些藥物在服用時,都要多喝水。我們建議,應該用150-200ml的水送服。尤其對于食管運動力減弱的老年人,應該多喝水。
多喝水的原因之二,是與藥物所治疾病的性質有關。例如在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熱藥治療感冒發燒時,應該多喝水。因為發燒患者在服藥退燒時會出大量的汗,有可能導致水和電解質失衡,這時補充水分十分重要。又如,也有學者認為,在服用茶堿、氨茶堿、二羥丙茶堿等平喘藥時,也應該多喝水。因為這類藥可能會引起口干、發熱或多尿的副作用,補充水分是必要的。其他例如治療發熱腹瀉的葛根芩連丸、復方黃連素片等藥物也應多喝水,以減少發熱、腹瀉時失水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建議,此類藥物用200-250ml水送服。
多喝水的原因之三,是與藥物代謝途徑的特殊理化性質有關。例如在服用磺胺甲噁唑、柳氮磺胺吡啶等磺胺類藥物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諾酮類抗生素時,也應該多喝水。因為這些藥物主要以原形經腎臟排泄,容易在腎小管、腎盂、輸尿管、膀胱等處形成結石(晶體鹽類物質),多喝水可以降低尿液中原形藥物濃度,減少形成結晶的可能性。我們建議,此類藥物用200-250ml水送服,服藥期間應持續多喝水。
多喝水的原因之四,是與膠囊類藥物的粘連性有關。有些學者認為,服用膠囊類藥物應該多喝水,原因是膠囊或軟膠囊主要是以食用明膠為材料,這種物質在遇水或遇熱的條件下會出現結構變化,表現為膠囊或軟膠囊變軟發粘。所以,膠囊或軟膠囊類藥物在服用時也應多喝水,避免藥物與食道黏膜發生粘連。我們建議,此類藥物可以用150-200ml溫水服用。
多喝水的原因之五,是與傳統中藥煎劑的服藥習慣有關。現在的很多中成藥都是顆粒劑,顆粒劑的服用方法是“開水沖服”,用開水沖泡成一碗中藥湯劑再服用。這時沖泡成多少量合適呢?有些人喜歡沖很多很稀,有些人則習慣沖很少很濃。實際上,根據傳統中藥湯劑的用量,我們建議您沖服為150-200ml的湯劑服用為好。
2. 有些藥在吃的時候需要少喝水
少喝水的原因之一,是與藥物的起效方式有關。例如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這樣保護胃黏膜的藥,在服用時應該少喝水。因為此類藥物的起效方式是在酸性環境中與胃內滲出蛋白質結合成凝膠狀物覆蓋于胃粘膜表面,阻止酸性離子彌散。所以,保證此類藥物在胃黏膜上的良好覆蓋非常重要,而無論是進食,還是大量喝水均會影響這個起效過程。所以此類藥物的說明書一般會建議在“餐前1小時或睡前”服用,服藥期間應該少喝水。又如治療急慢性腹瀉的蒙脫石散,也是通過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毒素的固定、抑制作用,以及對消化道黏膜的覆蓋保護能力而起效,所以也應該少喝水。說明書要求1袋蒙脫石散(3g)應“倒入半杯溫開水(約50毫升)中混勻快速服完”。我們建議,此類藥物應該用少量水送服,服藥后一段時間(30分鐘-60分鐘)之內也應該少喝水。
少喝水的原因之二,是與中藥糖漿劑的物理性質有關。中藥糖漿劑大多具有止咳利咽、化痰平喘的作用,制劑過程中加入了蜂蜜,所以具有潤喉止癢的作用和清涼舒適的感覺。有學者認為,中藥糖漿劑在治療咽痛,保護咽喉粘膜時,覆蓋在粘膜表面有助于藥物直接發揮療效,類似于含片。所以,在服用中藥糖漿劑時應少喝水。實際上,中藥糖漿劑主要還是通過內服吸收起效,黏膜表面的直接作用是次要的,而且很多顆粒劑和膠囊劑(例如連花清瘟膠囊),只要組方中含有辛涼利咽的揮發性成分,也會形成清涼舒適的感覺。所以,我們建議,在服用中藥糖漿劑時,可以少喝水,也可以正常適量喝水。
最后,我們強調一下喝水吃藥的正確順序,首先,喝一小口水潤潤嗓子。其次,把藥片放進嘴里,根據上面講的不同情況,用適量水送服。最后,再根據需要喝一小口水減輕嘴里的藥味。
送服藥品能不能用熱水?
一直以來,網上熱傳一些藥物不宜熱水服用的話題。據說,像維生素、消化酶類、活菌制劑以及中藥止咳糖漿、中藥清熱藥都不宜熱水服用,而是應該用涼水。那么,多熱算熱水呢?老百姓吃藥時,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其實,在討論服藥用熱水涼水之前,我們應該首先看一看,人體口腔能耐受的液體的溫度范圍是多大?如果送服藥品的水的溫度已經超過人體口腔耐受溫度范圍的話,其實沒有必要再考慮了。誰會天天用燙水來服藥呢?
一般來看,正常人體口腔溫度在36.2℃-37.2℃之間,遠低于這個溫度的水會被感覺為“涼水”,接近這個溫度的水會被感覺為“溫水”,高于這個溫度的水會被感覺為“熱水”。而人體口腔的耐熱溫度范圍一般是50℃-60℃,所以,高于60℃的水會被感覺為“燙水”,是會損傷粘膜組織的。如果大家還記得,2017年6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日常食物和藥物的致癌風險,其中警告,65℃以上的熱飲可能會增加患上食道癌的風險,風險級別為2A,即“很可能致癌”。所以,我們現在討論的平時吃藥的熱水,應該是指40℃-60℃范圍內的水。
確定了水溫,余下的問題就好辦了。我們分別來看一看這些藥物在這個水溫下會有什么變化。
λ維生素C:文獻報道,維生素C在80℃以上的熱水里易被氧化分解。
λ消化酶類:文獻報道,胃蛋白酶遇熱不穩定,70℃以上容易分解失效。
λ活菌制劑:說明書要求,冷藏保存,涼水或溫水沖服。
λ中藥糖漿劑:熱水涼水區別不大,水的溫度不會對糖漿劑的稀稠有太大影響。
λ中藥清熱藥:熱水涼水區別不大,水的溫度不會對清熱作用有太大影響。
所以,除了活菌制劑需要涼水或溫水(一般低于40℃)來服用,上述列舉的其他藥物可能不會在人體口腔能耐受的熱水范圍內(40℃-60℃)出現明顯變化。當然,水溫越低,分解失效的可能性越小。但真正能夠讓藥物失效的,應該是非常燙的、會損傷口腔粘膜的、有致癌風險的“燙水”。
因此,并不是所有藥品都不能用熱水送服,很多藥品在人體能耐受的熱水溫度范圍內,不會發生明顯的化學反應。當然,活菌制劑等特殊藥品除外,它們真的很怕熱。這些特殊藥品都會在說明書【用法用量】項下標注有明確的送服用水要求,例如“溫(開)水”、“涼水”、“低于40℃的水”等,看到這些標識時,一定要注意服藥用水的溫度哦。另外,這些“怕熱”藥品的保存也需要特別的注意,一般為冷藏或涼暗處。
(本文版權歸北京藥學會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499094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