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多個渠道曝出廣東基藥目錄增補、基藥招標存在大躍進及貪腐問題,廣東衛計委日前發布聲明,稱廣東基藥目錄增補工作合法合規,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將嚴肅查處。至此,地方版基藥目錄所折射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作為藥品消費大省,廣東歷年的藥品招標均備受矚目,各大藥企都覬覦廣東龐大市場,爭相競逐廣東藥品招標。2009年之前,國內藥品招標工作相對較為混亂,因為彼時尚未建立起大規模的基藥制度,各省區藥品采購平臺原則上根據過往藥品消費數據及具體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招標。
當時在藥品招標過程中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以藥補醫等問題層出不窮,藥品招標模式備受詬病。在這種背景下,發改委及原衛生部等部門于2009年聯合發文,共同建立基藥制度,編排基藥目錄,這便是2009版國家基藥目錄(舊版基藥目錄)。按照設想,各地須在該目錄基礎上適當增補,以建立地方版基藥目錄。
孰料上述基藥目錄剛一出臺,即遭質疑,反對的聲音認為該目錄僅涵蓋307種基藥,遠未覆蓋市場上的主流藥品,與各地實際需求不合。結果各省區在增補過程中表現得較為激進,以至于地方版基藥數量數倍于國家基藥目錄所規定的藥品數量,客觀上為大量藥企公關工作預留了相當大的空間。業界意識到,基藥制度實際上與地方利益形成了某種形式的沖突。
去年3月份,新版國家基藥目錄正式出臺,基藥數量一舉增至520種,較舊版基藥增加69.38%。與此同時,國家衛計委及國家食藥總局還首次提出了“回頭看”的策略,建議各地審慎增補基藥,即增補數量不宜過多。
新版基藥目錄出臺后不久,廣東、青海兩地率先行動,青海共增補200類藥品,其中藏藥數量約為三成。廣東則增補278類藥品,獨家品種超過100個,實際可用基藥數量則接近1000種,約為國家基藥數量的兩倍。
原則上,國家基藥目錄中的藥品不會出現獨家品種,否則會造成政策保護的嫌疑,每一種基藥均有多家藥企可生產,彼此之間存在競爭。依據該原則,地方版基藥目錄中也應盡量減少獨家品種,但是目前幾乎所有省區的基藥目錄中都有為數不少的地方獨家品種。去年以來,屢有上市藥企披露其獨家品種入選某省區基藥目錄,并預計會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但尷尬的是,國家衛計委層面從未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直接規定地方基藥數量及增補細節,從而造成種種亂象。但如果衛計委直接規定數量并親自干預基藥招標,又會被扣上過度行政干預的帽子,畢竟各省區藥品消費情況差別極大。
而當前新的問題是,廣東衛計委出面稱廣東基藥招標合法合規,是否能打消公眾疑慮?此外,各地基藥增補及基藥招標大同小異,廣東基藥招標傳出的不良情形在其他省區是否普遍存在?
不可否認,基藥制度已經面臨嚴重挑戰,至少部分被媒體點名的上市藥企近日股價已經出現了深度下挫。也許沒有任何一種制度可以全面解決藥品招標中出現的問題,但目前的基藥制度確實亟待進一步完善。
www.PharmNet.com.cn 2014-04-08 證券時報網
北京藥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中路2號小二樓2層
本網站瀏覽46554834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藥學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red